即
二物融为一体而无差别,又云相即。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娑婆即寂光等是。据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一“即”有二义:1.表示二种事象完全为一体,而具有不二关系为“即是”之“即”。2.表示二种事象之体,虽有别而具有互不相离之关系为不“相离”之“即”。
又依知礼大师‘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在天台教学中,“即”分三种:1.二物相合之“即”谓二种不同物合而互不相离。2.背面相翻之“即”,如手背与手掌,两者互为表里,其表里之别,虽如二物不同,然实际同为一手。3.当体全是之“即”,如涩柿之转变为甘柿,虽有涩甘之别,实则同为一柿。又上记三种中二物相合之“即”,虽有各别之存在,但其关系不相离,背面相反之“即”,现象上虽有不同,而其本质上之性(本体、实体)实乃为一;当体全是之“即”,二物虽然见似有所别,但其自体无别,具有“二而为一”之关系。以上为天台哲学之要旨!
知礼大师更以菩提达磨门下三师之得悟情形,与天台三种“即”比较之,用以说明台、禅在旨趣上之殊同。1.台宗二物相合之“即”,如明与暗,其体虽别,而所在相同,于判教中属通教不离之即;禅宗主张:烦恼惑与菩提性互不相离,故总持尼以“断烦恼、证菩提”为所证至理,达磨大师评言“得吾之皮”。2.台宗背面相翻之“即”,于判教中,属别教之即;即禅宗所谓“烦恼即菩提”!盖烦恼与菩提虽为二,然其体实为一,即菩提之一理随缘,则显现差别烦恼相,故摄烦恼相,归于菩提性,道育师乃以“迷时即烦恼,悟时即菩提”为所证之至理,达磨大师评言“得吾之肉”。3.台宗当体全是之“即”,于判教中属圆教极谈;禅宗亦谓,随众生情智而有烦恼与菩提差异,法者本无别异,如水波相融,水不异波故,慧可大师以“本无烦恼,元是菩提”为所证之至理,达磨大师评言“得吾之髓”。故知天台与禅宗皆以当体全是之“即”为极至理,而非前二种可比拟。
盖二物相合之即,虽为不离,然非不二;背面相翻之即,虽为不二,然非为一;当体全是之即,则在不二而一为旨趣!此外“即”亦可由时间上来理解,如光来时暗即去,此为“同时即”;或虽有时间之隔,二物有不相离关系,如恶行为之后即招感苦果,此为“异时即”。在一乘佛教中,“即”为教理根本,诸宗对此亦有各种不同之解释。
又华严宗有“相即相入”说,即谓现象世界事事物物,其体互融为一体(相即),彼此相互作用和合而无碍(相入),当体即是绝对世界之表现,此为“相即相入”。此外于同体门、异体门,各立有同体相即、同体相入、异体相即、异体相入之说。又有关体之空、有,则有“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之说。
天台宗认为一切存在本来具足三千诸法,由性体言佛与众生平等;由修行阶位,佛与众生即有差异;故立“六即”说:①众生悉具三千三谛理,称为“理即”。②听闻佛法,理解三千三谛理成为概念(名字)称为“名字即”。③在内心相续观念三千三谛理,称为“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④由上述三种断尽三界所起见思惑,而六根清净与真菩提相似称为“相似即”(内凡,六根清净位)⑤实践三千三谛之观法,而渐断无明烦恼,得真如之一部分称为“分证即”,又称分真即(初住至等觉等四十一位)。⑥完全开悟而显示真如,称为“究竟即”(妙觉位),依此可消除“自己与佛同等”之增上慢,且亦可消除“无法成佛”之观念。
密宗有“即身成佛”说,对所谓“即”之意,日僧觉鑁上师有当体即、无碍即、常住即、相应即、轮圆即、不离即、速疾即等七种解释。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乘玄论卷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卷一之五、摩诃止观卷一下]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