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止观

出自:《天台教学辞典 》

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在诸经论中阐释有数种: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奢摩他),观为梵语(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以定、慧二法为焦点。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诸经对此有多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鸟双翼、车之两轮。

在天台实践法,以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集大成乃智者大师。其着『摩诃止观’即以止观妙义构成其体系,以空假中三观实践法而完成其组织。‘摩诃止观’卷三上,有关止观名义解说: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止之三义,即:①止息义: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②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③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义。无明与法性不二,无明动为不止,法性不动为止,此乃就相待(相对)而论,以不止而明止。观之三义,即:①贯穿义:谓妙用智慧以贯穿而灭烦恼。②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③对不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乃就相待而论,以不观而明观。

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与绝待(绝对)义。相待止观包括上述三止三观,即:①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修门(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②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而言。③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智、断二德为不二法性之德)为主旨而言。

绝待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其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故称绝待止;颠倒妄想断除故称绝待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为言亡虑绝之境界!

天台止观有三种,即:①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实相。此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十卷实践法。②不定止观:顺应众生之根性能力,依其实践顺序亦不定。为‘六妙门’一卷实践法。③圆顿止观: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为‘摩诃止观’十卷之实践法。

[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乘止观法门卷一、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华严五教止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1429]

又据‘大乘起信论’举出修行止观门之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乱相而随顺奢摩他(止),以分别因缘生灭相而随顺毗婆舍那(观),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末]

以昙鸾大师之‘往生论注’卷下,奢摩他译作止,即止心一处而不做恶;毗婆舍那译作观,即心缘诸相而不乱。

又据‘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大正三二·三五八A)广说止观行相: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修而生,皆为止观所摄。止能遮结;观能断惑。又世间众生皆堕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又七净中戒净、心净为止,余五名观;八大人觉中,六觉为止,二觉名观;四忆处中,三忆处名止,第四忆处名观;四如意足名止,四正勤名观;五根中四根名止,慧根名观;五力中四力为止,慧力为观;七觉分中三觉分名止,三觉分名观,念觉分则止观俱随;八道分中之三分名戒,二分名止,三分名观,其中,戒亦属止。又止能断贪,观除无明。

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各别举出:修习止与观三种事由,即:①为不放逸、庄严大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习奢摩他(止)。②为观生死恶果报、增长善根、破诸烦恼等三事,而修习毗婆舍那(观)。盖止观即是修行者观行要法,在‘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等诸经论中宣说甚多。

[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经、长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六妙法门、止观大意、守护国界章卷上之下]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