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乃禅那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自古以来之实践修持法,佛教亦采用之为常课。佛陀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是佛教坐禅之始。
据‘大般涅槃经’卷中,出家法以坐禅为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别有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等种种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多种三昧。
我国自达摩禅师东渡以来,禅宗渐兴,专以修禅为悟道要法,将禅与三昧广称为禅法。僧睿、慧思、智顗禅师等,皆极提倡坐禅。根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坐禅之规仪,有当随时、当得安床、当得端坐、当得閑处、当得善知识、当得好善檀越、当有善意、当有善乐、当能服药、当得善助等诸事。
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特立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科,以阐说修习坐禅之法则。其中,具缘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閑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呵欲指呵责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盖指弃绝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盖;调和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方便指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关于坐禅方法,在禅宗清规,具有详细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閑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乃不得其要之故。又智者大师于‘六妙法门’中,谓坐禅时可能生起报障、烦恼障及业障等三种障,并说明对治各障法。
日本‘永平清规’之辨道法,提示黄昏(日没后)、后夜(午前二时)、早晨(早餐后)、哺时(中食后)之四时坐禅法。或省略后夜坐禅,称三时坐禅。
盖坐禅,从精神、身体、医学等方面观之,皆甚受重视!高僧在坐禅中之脑波与熟睡者相同,而却不是睡眠,为其特征。此外,在禅林中,上堂前暂时于僧堂坐禅,称为坐堂;小参及每日晚参前于僧堂坐禅,称为坐参。又定式坐禅之后再行禅坐,称为精进禅;得法之住持陪伴大众坐禅,称伴禅,或称陪禅。用以报知坐禅时刻,而挂于众寮前之板,称为坐禅板。
[达摩多罗禅经卷上、坐禅三昧经、分别功德论卷二、大乘起信论、摩诃止观卷八下、五门禅经要用法、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起信论义记卷下、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月分须知条、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禅林象器笺丛轨门]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