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读音:[ai4 yin1 si1 tan3]
Albert Einstein,一八七九年~一九五五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相对论的创始者。不仅在物理学上有独特的成就,且被推崇为深富人性的和平运动先驱。相对论的影响不只是在物理学的领域,亦对哲学、思想界造成重大转变。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并非颁给相对论,而是表扬他发现光电效应的法则。出生于德国南部、乌尔姆镇(Ulm)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长男,父名赫尔曼(Hermann Einstein,一八四七年~一九○二年)。童年时代是在慕尼黑(Munich)度过,据说智商发育迟缓,令其父母担心不已。就读大学预科(Gymnasium。长期普通教育的高级中学),厌恶德国特有的权威、制式教育,而中途辍学。考大学亦是第二年才考取瑞士联邦工科大学,但几乎未去听课,只顾着阅读物理学的原论文。大学毕业后,将近两年没有固定工作,一九○二年在柏林担任瑞士专利局的审查技师。七年间,在工作之余,几乎全靠自修从事的理论物理学研究,奠定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由此亦可见他的天赋异稟。一九○五年又被称为“奇迹之年”。因为这一年间,发表了物理学界堪称革命性的三篇论文。那就是光量子假设、布朗运动理论及狭义相对论有关的文章。其中又以一篇与狭义相对论有关的论文,奠定了世人对他的尊崇。接着在一九○七年,以一篇有关分子大小决定法的论文,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学位后,一九○八年受聘为柏林大学客座讲师,一九○九年担任苏黎世大学编制外教授,一九一一年在布拉哈担任德国大学教授,一九一二年担任瑞士联邦工科大学教授,一九一四年膺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又担任凯萨?威廉研究所的物理学系主任等,陆续取得学术上的地位。一九一六年发表。爱因斯坦在这篇论文中,预言光线在太阳般巨大的重力场亦会产生折射现象,这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九一九年,由英国的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一八八二年~一九四四年)等人所组成的日蚀观测队予以证实。经由这项验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才举世闻名。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详见“相对论”项)。狭义相对论使得以往占有主导地位的牛顿力学在绝对空间及绝对时间上的概念产生重大的改变。所谓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是将空间或时间当作是各自不同的事物。不过,爱因斯坦是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一五六四年~一六四二年)在惯性系所提出的相对原理与光速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定的光速不变现象为基础,而建立了空间的三次元世界与融合时间的四次元世界。狭义相对论最具革命性的思惟即在此时空概念的改变,因此,牛顿的绝对空间及绝对时间等于被包含在狭义相对论的一部份。进而,又从狭义相对论究明质量与能量的等价性,亦即质量可转化成能量这点被运用在今天的核子弹及原子力的原理、或是太阳能源的解释。广义相对论的“广义”一词,是谓从惯性系扩张到加速度运动系之意。广义相对论是将惯性质量与重力质量的一致称为“等价原理”,并在友人格罗斯曼(Marcel Grossman,一八七八年~一九三六年)的协助下,究明时空间的物质性。亦即指出,时空间的扭曲情形是取决于物质的分布。这点又直接与质量大的物质四周会出现时空间扭曲的现象,以及重力、光线等都同样以重力波的形态传播出去,星体末期将出现重力瓦解或形成黑洞等的预测产生关联。爱因斯坦在世时只证实前述太阳重力所造成光线折射的现象,后来由于观测技术的发展,检测出脉沖星(Pulsar)的重力波、及发现黑洞的存在,才被视为準确。相对论建立之后,转而关注电磁场与重力场的统一,即“统一场论”,一直持续到他在美国去世为止,但未竟全功。另一方面,一九三三年、纳粹的希特勒(Adolf Hitler,一八八九年~一九四五年)取得政权,展开侵略政策与迫害犹太人时,逃亡至美国。其后,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在此与英费尔德(Leopold Infeld)合着,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相对论,受到世界各国的爱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眼见美国、前苏联引起原子弹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而以避免原子弹战争导致人类灭亡的危机为毕生职志。其具体行动有一九五五年在去世前响应罗素(Bertrand A. W. Russell,一八七二年~一九七○年)的呼吁,发表遏止核子弹的,并获得汤川秀树(一九○七年~一九八一年)、鲍威尔(Cecil F. Powell,一九○三年~一九六九年)等九人的支持,于同年七月送交美国、苏联等六国元首,促成今天由科学家所发起的一项和平运动“帕格沃希会议”(Pugwash Conference)。他与日本亦有关系,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曾访问日本十余天,主要是在东京发表演说,受到热烈欢迎。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