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
读音:[ao4 yi4 shu1]
Upanisad。古印度的哲学书。又音译为优婆尼沙昙、优婆尼沙土。构成文献群的一部份,相当于的最后部分(anta),故亦称吠檀多(Vadanta)。又解释为,基于所谓吠陀的极致(anta)之意,才被叫做吠檀多。其成立年代,上可溯及佛教兴起以前,下至十六世纪完成的作品,总数多达二百篇左右;其中又特别将成立年代从公元前六世纪至三世纪之间所完成的十余篇,称为旧奥义书,以与其它的新奥义书有所区别。旧奥义书中,深富思想内涵的重要作品颇多,按照其语言、文体、内容,通常可区分为古韵文、韵文、新散文的三种。例如:(1)早期(大概相当于瞿昙佛陀以前)。、、、、、、。(2)中期(大概相当于瞿昙佛陀以后)。有、、、。(3)后期。由、构成。“优婆尼沙昙”一词的原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自古相传的语源解释,一说是将靠近(优婆)而坐(尼沙昙)、床的语词加以区分,谓于师的近旁获得传授的教法。根据其它解释,又有以同样意味存在(亚斯)于附近(优婆)的优婆斯为的语源。“优婆斯”一词在文献及文献中,出现频繁,在此是以念想A为B的形式而使用。从向演进的时期,众神的威光渐衰,取而代之,是仪式本身与仪式执行者的婆罗门权威凌驾一切的时代。认为婆罗门执行的仪礼行为甚至可以控制众神,带来某种的结果。亦即认为仪式行为可以控制森罗万象的背后所存在的某种力量。于是采用优婆斯的概念。换言之,念想A为B时,A则相当于仪式要素等种种现象的存在,B相当于梵(Brahman),亦即万象背后所存在的最高价值或力量。利用仪式以控制周遭现象的A,使它对于被念想的B产生影响。此时,优婆斯的涵义则变成“思念、念想”。为对森罗万象背后的力量正确给予影响,必须缜密考量A的本质、B的本质及A与B的关系。由此种思辨所衍生出来者即是优婆尼沙昙。给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一七八八年~一八六○年)等的欧洲哲学家造成重大影响的宇宙真理与个人内在真理合一的(梵我一如)思想,即是从此种优婆尼沙昙哲学的形成,而衍生出来者。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