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八宗违异抄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ba1 zong1 wei2 yi4 chao1]
一二七二年(日本文永九年)二月十八日,日莲大圣人五十一岁时,从流罪地的佐渡,写给下总国(今之千叶县)富木常忍的一封书信。将天台(法华)宗和当时普及日本的八宗作对比,阐明其相异点,并论述唯有才是真正皆成佛道的经。亲笔现存于京都妙显寺。所谓八宗,一般是指兴盛于奈良时代的俱舍、成实、律、法相、三论、华严等的南都六宗,以及平安时代兴起的天台、真言二宗,合计八个宗派;但、本抄中,是将天台(法华)宗与其它宗派相对,明示其差异,并加入当时极其昌隆的净土(念佛)宗,取代天台宗而为八宗。俱舍、成实、律、三论的四宗是以小乘经为所依,法相、华严、真言、净土的四宗是以权大乘经为所依。内容如篇名所示,是将八宗和天台(法华)宗作比较,明确指出其差异,并破折八宗的依经皆是未说佛之三身常住的不了义经,及以此等不完全的佛身为根本的八宗本尊观。接着指出,八宗之中,又以华严、真言二宗皆是盗取天台大师的一念三千法门,纳入己宗的教义,二宗所依的、原本就未阐明佛的三身常住、一念三千的义理,故而断言为不成佛的方便权教。然后述示,一念三千是仅限于所说的独特法门,由天台大师首次阐明于,并引用、及解释止观的妙乐大师所述(又略称弘决)的文字,明示十境、十乘的十重观法之意义。又说,天台大师阐述一念三千时,在引用华严“心造”之文,不过是从的开会立场,当做“心具”之义而加以运用;并作出结论,天台(法华)宗与诸宗的违异,须以一念三千之义的有无、佛三身常住之义的有无,而作纠明,结束全文。御书八宗违异抄(第一六○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网友正在查: 些些(食油师)(唐江陵府)[《宋高僧传》卷第二] , 义师(证智,荐福寺老僧)(唐吴郡)[《宋高僧传》卷第二] , 神鉴(唐唐州云秀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 清观(物外)(唐天台山国清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 希运(唐洪州黄蘗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 神英(唐五台山法华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牛云(唐五台山华严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道义(唐五台山清凉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法照(唐五台山竹林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常遇(唐清凉山秘魔岩)[《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永安(唐成都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慧闻(唐衢州灵石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无漏(唐朔方灵武下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宝达(唐杭州灵隐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隐峰(亡名雉鸠和尚)(唐代州北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 , 亡名(唐兴元府梁山寺上座)[《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文爽(唐太原崇福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本净(唐福州保福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法江(兴善寺异僧)(唐成都府法聚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 罗僧(唐彭州九陇茶笼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契此(唐明州奉化县)[《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智[工*刀/言](唐邺都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宁师(唐凤翔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 如敏(后唐韶州灵树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全宰(后唐天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怀浚(晋巴东)[《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行遵(晋阆州光国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亡名(晋襄州)[《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狂僧(曹和尚)(汉洛阳告成县)[《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僧缄(大慈寺亡名)(周伪蜀净众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