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般若经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bo1 re3 jing1]

经题般若部所属诸经的总称。有时又指、的略称。构成天台大师建立五时八教的教判,谓释尊在方等部的说法之后,以前的十四年间(一说二十二年),又在王舍城的鹫峰山、舍卫国的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王舍城竹林精舍的白鹭池等四处,说法十六回。梵本有五种,即、、、、。汉译是在后汉末年,传来之后,逐渐增加。除了的一部份之外,唐玄奘所译的(大正第五卷第一页),几乎包括全部经典,其它的译本不过是其重复。亦即,(姚秦的鸠摩罗什译。同第八卷第五三六页)是与同,(姚秦的鸠摩罗什译。同第八卷第七四八页)与同,(梁代的曼陀罗仙译。同第八卷第七二六页)与同,(陈代的月婆首那译。同第八卷第六八七页)与同,(西晋的竺法护译。同第八卷第一四七页)、(西晋的无罗叉译。同第八卷第一页)、(姚秦的罗什译。同第八卷第二一七页)是与同。的注释?论的论着,以龙树的、及据称是龙树所著的(同第二十五卷第五七页)为有名。当时佛教分裂成只求自己解脱,从事烦杂修行的保守传统“上座部”与力求革新的“大众部”,大乘佛教弘传的机运逐渐成熟。由于大乘主张诸如六波罗蜜的利他行,所以信奉者日增。龙树更建立其理论体系,而且以所说“般若空”的观点,一方面破折小乘教所说的“有”,同时阐扬“空”的思想。的开卷,劈头就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大正第三十卷第一页),树立所谓的八不中道。其次,别名,是将的般若思想更予阐扬,甚至已包含实大乘教的思想。亦即,表面上是主张般若空、八不中道,破折小乘教,骨底里则认为般若不是秘密,只有才是秘密。第四十三卷云:“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同第二十五卷第三七○页)。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译经的风气亦逐渐兴盛。于方面,汉灵帝时(一七九年),印度的支娄迦谶在中国译出,此是翻译之始。西晋的竺法护又于二八六年译出。惟皆只译出部分,误译亦多。迄至后秦时代,鸠摩罗什由龟兹国来到中土,译出众多经论;在方面,译有、(四○二年)、、(四○二年)、等。此外,、、、,皆是罗什所译。唐玄奘更集此的大成,译出六百卷。相对于罗什的旧译,玄奘所译称为新译。旧译是着重于语义通畅,新译则是偏重直译。的教义的教义是谓一切法皆空、一切无所得,无五阴、无六根、无六境、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无智、无得,故心自在无碍,无有恐怖。第八十九卷云:“如是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不见,若生若灭,若取若舍,若染若净,若集若散,若增若减,而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成办,一切智智。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故”(同第五卷第四九七页)。第五百七十八卷又云:“谓、一切法空,无自性故。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故。一切法远离,无所著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性常无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性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思议,思议其性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所有,众缘和合假施设故。一切法无戏论,本性空寂,离言说故。一切法本性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本性净故”(同第七卷第九八八页)。其教义摄内空、外空、圆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等的十八空、二十空。而所说的“空”,是通教、别教的空,且属尔前圆教的空。亦即,通教的空是体空观,在别教是但中之理,皆属隔历三谛。在圆教中,尔前圆教亦不完全。就此说示:“尔前之圆者…般若经中,于二乘所学法门开会,但二乘之人、恶人不开会”(第四一七页)。是于圆教带通别二教的“带”,配于四味是熟苏味,配于化仪是属秘密、不定,然其主体则是说小乘而渐渐诱引的渐教,又是法华以前的四十余年间,调养众生机根,最后分辨胜经的开会前的淘汰。御书法华取要抄(第三五四页)释迦一代五时继图(第六六六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