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法
读音:[bian4 zheng4 fa3]
辩证法(dialectic。德语dialektik)原本是意味对话或辩论的方法。一般是意味并非片面或偏颇的,而为多方面、整体性的见解,指对立事物的统一而言。此项见解的成立是根据所谓现实、具体存在的事物皆不受制于片面规范的一种认识。即使是一个事物有时亦带有对立的规范,而复数的事物亦有对立的情形。此时,“对立事物统一”的辩证法便告成立。进而在时间、空间上加以统一时,则形成极为综合性、整体性的见解。运用此种辩证法的哲学家以德国的黑格尔(Georg W. F. Hegel,一七七○年~一八三一年)最为知名。古代希腊的辩证法 据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三八四年~前三二二年)所称,辩证法之父首推爱利亚学派(Eleaticism)的芝诺(Zenon he Eleates,前约四九○年~前约四四○年)。他否定运动、变化及多样,例如著名的一则“阿基里斯与乌龟”的故事,叙述希腊一位飞毛腿?阿基里斯(Achilles)跑得再快,也追赶不上慢吞吞爬在他面前的一只乌龟。阿基里斯先抵达乌龟所在的位置时,乌龟已稍进一步,这个现象始终都是一样。此即悖理,故称运动不存在,而呈静止状态。但芝诺的此项逻辑虽是辩论的技巧,却称不上是现代一般所能理解的辩证法。黑格尔主张的辩证法创始人是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前约五○○年、盛极一时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万物流转”、“同一条河不可能重复进入两次”的表现,描述流动、变化的事物。又说:“上坡路与下坡路都是同样一件事”,他这句话看似让人觉得对立的规范,其实只是在叙述观点的不同,同样一件事物的两种见解。黑格尔又把希腊悲剧视为辩证法的雏型。认为同样一个行为是善,又是恶时,悲剧于焉发生。例如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前四九六年~前四六○年)的里,安提戈涅遵照自然法埋葬其兄遗体的行为,如果按照国法,无疑是违背不可埋葬叛徒的规定,这种人生不得不陷入二律背反的情景被描述成一出悲剧。善于将一件事物所具对立的规范,当作辩论技巧加以利用的,即是诡辩家(sophist)。他们看对方的态度,来证明反之亦可成立的事物,用作自我辩解。但是此种辩论术易流于诡辩。批判诡辩式的辩论技巧,奠定问答为真理探索方法的,即是苏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年~前三九九年)。苏格拉底提出一项假设,与对方一同玩味该项假设所导出的结论。其结果是,究明了当初假设的真伪。如此周而复始,所追求的真理亦逐渐明朗,具有所谓撼动沈睡的心灵,唤醒心灵真理的意义。康德及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年~一八○四年)究明了二律背反是理性所必然陷入的问题所在。例如“世界有起始”的命题(正论。thesis)与“世界不具起始”的命题(反论。antithesis),都是以相同权利而提出的主张。但此命题的任何一方皆是片面的,且不能综合。康德认为将形式逻辑套用于理性超越经验的事物时,便会衍生此种问题,而究明了理论的理性界限。康德此论,称为辩证论。对此,黑格尔批判康德哲学为悟性的产物,而主张辩证法的理性立场。黑格尔主张的理性是自觉的理性,具有绝对者的自我实现性格。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掌握思惟运动与存在运动二者的逻辑。逻辑的进程,基本上是经由三阶段。(1)正(thesis),即直接提出一项主张。(2)反(antithesis),对此主张而提出立场完全相反的主张。(3)合(synthes-is),综合正与反的主张。第一阶段的否定(第二阶段)的否定(第三阶段),此综合运动称为扬弃(aufheben)。此项运动可取植物的成长为例而作说明。首先有粒植物的种子。由此种子发芽开花,此即种子的否定。而花又结果,再制造种子。此新种子即是芽及花的否定。换言之,否定的否定可说是最初事物的复活。如上所述,辩证法既是运动事物的状态,同时亦是其认识。归根究柢,辩证法的认识是朝着某个究极,其究极的事物即是绝对者,其知识即是绝对知识。该认识运动从绝对者的角度而言,等于是绝对者本身的自我展开。亦即,思惟与存在从究极而言是同属一物的见解,即黑格尔辩证法的最终立场。黑格尔的此种立场,从康德的人类理性立场来看时,所谓以绝对者为前提的恶形而上学的批判便告成立。而辩证法在认识上虽属有效,但能否当作存在的状态则仍有疑问。不过,就黑格尔而言,思惟与存在本来就是一个理法(logos),其中有着超越主客分离的概念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Karl Marx,一八一八年~一八八三年)及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八二○年~一八九五年)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倒错,主张非观念物质为基础的辩证法。亦即,摒斥黑格尔的超然绝对者,从现实世界的结构本身去探索辩证法的法则性。认为世界是在内部存在着矛盾而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物质本身即其主体,而观念即是此物质本身的反映。恩格斯是将存在本身的法则以“自然辩证法”表现出来,马克思则是特别着眼于经济的下层结构,在(第一卷于一八六七年发行)等书谈到资本主义社会应有的状态。他说,生产关系的矛盾扩大时,将不得不追求新的生产关系,主张辩证法的发展是由量到质。马克斯更从此种历史观点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与劳工的对立必然促成从资本主义演进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称为唯物辩证法、或辩证法唯物论。西田几多郎的辩证法日本学者?西田几多郎(一八七○年~一九四五年)虽从纯粹经验的立场出发,但其逻辑的构成却多半取法自黑格尔的辩证法。西田主张纯粹经验是自发自展的。认为纯粹经验是包含存在与思惟,故属于具体思惟的立场,其结构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相同。但、黑格尔的辩证法终究是主语逻辑的立场,以实体的对立为矛盾。不过,西田认为矛盾若无可使矛盾成立之物,亦即反映矛盾之物则不能成立,它既是毫无任何意义、亦是不具实体的“无的场所”。主张在此述语逻辑的“无的场所”上,才有真正内在的立场成立,此即西田所主张的独特辩证法。就西田看来,所谓的辩证法并非黑格尔所说“有”的自觉逻辑,而是无的自觉逻辑。存在(有)是无,无即是存在。觉知此矛盾正是︿存在∥无﹀的绝对无的状态。西田由此表明断绝即连续(非连续的连续)、矛盾即统一的所谓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的立场。个体对个体,例如我与你是绝对的对立,然同就个体而言,亦是绝对的相同。此种事态只有从绝对无才能有所理解。西田的绝对无辩证法被视作是将东方的无(或空)的思想予以逻辑化,而甚受推崇。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