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读音:[da4 xue2]
书名。一卷。由戴圣的四十九篇中,第四十二篇独立而另成的篇。现在所谓的即指,其成立时期,相传是完成于公元前五一年,即汉宣帝甘露三年左右,包含在内,凡四十九篇,但详情不明。至于名称的由来,如朱子所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又说:“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可见古代社会是在大学修自我涵养之学,故与小学相对,而解为修大人学之意。所谓的小学,又如其所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同前),是属于清扫、待客答问、行为举止、礼仪、音乐、箭术、马术、文字、算术等的处世术之学。汉代的郑玄则说:“大学其记,博以学,可以为政矣”(礼记?注),将视为治者之学。关于其作者,的着者戴圣及予附注的后汉郑玄皆未提及。程颢、程颐称是孔子遗书,朱子则从的内容判断,认为经一章是孔子之言,由曾参转述;传十章是曾参之言,而由其弟子所记述。但、曾参说在朱子以前并不存在,故此说存疑。同一时期的王柏称是子思,但此同属臆测。明末的刘宗周也视为子思,而同一时期的陈道永则称是战国时代的儒者所书。日本的伊藤仁斋以,反驳朱子主张的孔子遗书说。太田锦城则赞同汉代的贾逵之说,认为是子思;荻生徂徕主张是孔子的门下弟子七十人所传。是至宋代始独立成篇,宋代以前的是由于后汉时期的郑玄将、、定位为经书的三大鉅着(三礼),而逐渐占有崇高地位。唐太宗年间,孔颖达根据郑玄所注,于五经附加自身注释的疏,完成(礼记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正义)后,研究风气日盛。同一时期的韩愈、李翱也推崇、是与、同样重要的经书。北宋的司马光则从中,挑出,撰成(逸书),于是独立成篇。同一时期的二程子(程颢、程颐兄弟)又将配列于经书的地位,撰着。又以“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章句),将定义为孔子的遗着,且是重要的入门书。南宋的朱子亦习二程子,将与、、并列为四书,而称:“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朱子语类、第十四卷),将之定位于做学问的入门书。更说:“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大学章句?序),指出中的篇,本文有误,故重新编辑,添加自己意见,并依据性理学说,而作成。明代的王阳明认为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篇,本文并无误,否定朱子的,而作。清初出现的陈确甚至以,否定的存在,陈确的此种态度结果带来古学复兴,成为开拓清朝考证学的端绪。其内容概如下:一、“明明德”(发挥优异的德性)二、“亲民”(亲爱人民)三、“止于至善”(到达理想世界)朱子将第二项改读成“新民”(使人民革新),并将上述三项目从以往孔颖达所称的三事,改称的“三纲领”。又就传十章予以分类,称作“八条目”,即:(1)“格物”(至物、探究事物的本质)、(2)“致知”(穷究事物的道理、达到正确的知识)、(3)“诚意”(不欺骗自己)、(4)“正心”(心地保持公正)、蕌“修身”(修养身心)、“齐家”(家庭常保安乐)、珯“治国”(国家常保安定)、况“平天下”(治理天下)等的八项。此三纲八条目,郑玄、孔颖达是依循古本的解释,首重“诚意”,将解释成天子及为政者之书。朱子则是注重“格物致知”,将三纲八条目说作是经由精神修养而达到政治上的实践。并将定位为助益士大夫做学问而作成的纲领记录。王阳明是从“心即理”的立场,主张其真意不在朱子的“格物致知”,而在于“诚意”,又以“致良知”说,提出反驳。前述以外,具代表性的注释书,有:朱子、金履祥、赵顺孙、真德秀、清代的宋翔凤、毛奇龄、日本的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佐藤一斋、龟田衡、皆川淇园、朝川善庵、太田锦城、安井息轩、室直请等。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