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道德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dao4 de2]
如所谓的“德者得也。得于身也”(礼记),德是谓道宿于我身,亦即将道理成为自己之物。认为各人体会道理,则社会亦将呈现良好状态。孔子最重视的德目是“仁”,此意味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同情、关怀心。道德通常是用与伦理同义,将伦理视为强调社会性的概念(伦是意味人际关系),道德则可谓强调个人性、主观性的概念。因此,道德亦可说是涵盖各人的修养层面。德如所述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从内涵、人格去吸引他人。道德(例如封建道德)被视为某个时代的主宰价值与由此导出的行为规范时,则是置重心于社会秩序的见解。在西方相当于德的字眼有arete,该字一般是意味某事物所具备的卓越性质。揭举人所应具备的德目为魂德者,即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四七○年~前三九九年)。柏拉图(Plato,前约四二八年~前约三四八年)阐扬苏格拉底的此一观念,提倡智能、勇气、节制、正义的四元德。该魂德是伟大之魂,亦即国德。并指出,各该德目配属于政治家、军人、市民,而在整体上实现国家的正义。一般而言,古代多半是视个人与社会为一体,所以道德亦可说是并未将个人之德与社会之德作明显的划分。不过,在希腊悲剧等之中,皆可见有关做人的规范与社会制度间的纠葛。近代以后,随着主观与客观的分离,道德被划分为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倾向亦转趋浓厚。但是,亦要求保持两者的一体性。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年~一八○四年)重视个人的自律,提倡个人主义的道德,在康德所主张的道德法则里,包含所谓“个人準则(行为原理)亦应适用于普遍法则”的意涵,并非单纯的个人主义道德。反而是有以人与人的相互尊敬为道德根基的思想。道德是在追问行为的善恶,故其根底有何人类观,可以说亦将决定其内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网友正在查: 以弟子别而别我 , 以道迹知见清净 , 令三受形世间转 , 令无伺求得其便 , 末伽梨瞿舍梨子 , 生如实无间等观 , 因所说善习得义 , 如本见息道骸骨 , 有名假赁至华鬘 , 有因有缘世间集 , 有因有缘集世间 , 有似趣涅盘道迹 , 有身灭正受而得 , 有法一义种种味 , 有无食无食念者 , 有无食无食舍者 , 有无食无食乐者 , 有业报而无作者 , 有贤道而有贤观 , 有秽污眼耳知法 , 何由过去世有耶 , 何法有故老死有 , 何法缘故老死有 , 忌讳吉庆见所系 , 决定正向三菩提 , 彼不施设有无穷 , 彼彼真实三昧相 , 于如法有十诘责 , 于彼为信为不信 , 于苦大乐更乐想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