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吠陀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fei4 tuo2]

Veda。音译又谓韦陀等。印度最古老的婆罗门教根本圣典。吠陀一词原本是从意味“知道”的动词vid所造出的名词,谓“知识”之意。泛指构成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文学根源的庞大文献群。其起源据称是始自公元前一五○○年左右,移居印度西北方的雅利安人赞美自己周遭的自然现象所吟咏的诗歌。由此后数百年至一千年间,而逐渐形成庞大的文献群。从中可见歌咏大自然、对创造世界的哲学探索、有关神只及祭仪的解释等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对近代欧洲的许多哲学家亦产生甚大影响。基本上,是由祭仪的关系而发展出来。它是在祭仪时对众神吟唱的赞歌,有最古老的哲学诗篇(Rg-veda)、收录祭仪时的语(Yajur-veda)、汇集祭仪时所吟唱的歌偈(Sama-veda)三种。此三种吠陀,再加上汇集消灾、纳福等有关术仪礼时吟咏的颂诗与散文的(Atharva-veda),亦称四吠陀(四韦陀)。各吠陀的四大单元上述的四吠陀,各自又可区分四个单元。(1)本集(Samhita)。各吠陀的主要部分,谓赞歌、歌偈、祭词等的集成部分。(2)梵书(Brahmana。婆罗门那)。本集附带的散文文献,规定祭祀的举行方法,并就祭祀做神学上的解释。(3)森林书(Aranyaka。阿兰若迦)。在梵书中,尤其是在森林内,以秘义相传的部分。(4)奥义书(Upanisad。优婆尼沙土)。各吠陀最后的部分,故亦称为“吠陀(Veda)的末尾、究极(anta)”,即“吠檀多”(Vedanta)。内容是一层深化梵书、森林书的深奥哲学思惟,对后世的印度思想给予颇大影响。以上之中,狭义的吠陀仅指本集,广义的吠陀则包含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的一切。一般提及吠陀时,只表示本集。印度自古以来,并不认为吠陀是人类的创作,而称是圣仙(rsi)依神秘灵感所感应到的启示。此称天启文学。为示区别,后世出自宗教家或思想家之手的作品,则称为圣传文学。圣传文学有二大叙事诗(Mahabharata)与(Ramayana)、(Manu-smrti)等。于印度不仅是从哲学层面,亦有从宇宙论、法律学等层面解释吠陀本文的风潮,此等被尊崇为吠陀辅助学(vedanga),达到高度发展。上述学问亦包含于圣传文学内。例如:文法学、语源学、韵律学、天文学、法学等。如上所述,以吠陀为中心所展开综合性的“知识建构”,堪称是古印度的一部文化史。梨俱吠陀的宗教思想现在流传的是由十卷构成,赞歌的数量有一千零一十七首(加上补遗歌十一首,合计一千零二十八首),诗节数量逾一万零四百六十二行,足以媲美希腊的数量(现存)。此等的赞歌据推断应是作于公元前一二○○年左右,而在前九○○年左右被编纂成现在的形态。其后,主要是靠背诵流传,而传承至三千年后的今天。的哲学特色,是在多神教。传统上认为,神只的数目有三十三,此三十三在梵语中是称为trayasti,佛典上经常出现的兜率天,即是音译自此。实际上,神只的数目更多。大多数的神只,主要都是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构成要素,以及假想其等背后所存在的“力量”予以神格化而成。太阳神苏尔耶(Surya)、暴风神楼陀罗(Rudra)、风神伐由(Vayu)、火神阿耆尼(Agni)等,即其代表。又例如司掌宇宙秩序的司法神伐楼那(Varuna。于佛教为水天)及战神因陀罗(Indra。于佛教为帝释天)等。因陀罗原本是战神,具有自然神的性格,同时亦兼具雅利安士兵偶像的战神性格,在赞歌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献给因陀罗,于当时是最受尊崇的神只。赞歌毕竟是与实际祭祀有密切关联下而作的吟咏,这点在了解的思想上颇为重要。当时的雅利安人在各个家庭都设有祭火,举行供奉祭品的小型祭祀,此外,想必在部落等的组织亦有举行大规模的祭典。在祭祀时,竭尽可能向众神献上赞歌,供奉祭品,顺带祈求获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上的利益。其目的的现实利益,有战争胜利、子孙繁昌、家畜兴旺、丰收、长寿、健康等。所以,必须献上优美与巧思兼备,足以取悦众神的赞歌,于是专业的祭司诗人(rsi)便形成一门独立的行业。他们互相竞争赞歌的优美,应祭主之请,吟咏赞歌,收取报酬。依此报酬决定诗人们的地位及贫富等。又于的宗教特色尚可举出一点,即众神并不具有上下的隶属关系。这点又与同属多神教的希腊等,不太相同。亦与后来在印度教逐渐崇奉湿婆(Siva)及毗湿奴(Visnu)等神只为最高神的观点,有所出入。的确,在里,献给因陀罗及卢特拉的赞歌固然很多,但决不表示此等神只就有权支配其它的神只。众神是在各该祭典的场合,应祭主的祈愿,应当时的需求,以能实现其目的的神,才会被赞颂、奉请为当时当场的最高神。此种随时可交替被崇奉为最高神的形态,德国的东方学者缪勒(Max Muller,一八二三年~一九○○年)予以命名为“交替神教”。换言之,因应当时情况而崇奉众多神只为最高神的作法,等于是对任何神只皆未赋予人格的个性,在不具其个性的众多神只背后,显然已设想一种非人格性的抽象原理及真理。此一倾向,在赞歌中,首先是以质疑各个神只的存在与力量的怀疑诗歌表现出来。同时表明,大多数的神只其实是唯一神的存在采取各式各样的形态显现出来者。而且,在赞歌最后才成立的第十卷里,歌咏有“哲学赞歌”,其中赞颂超越多样化众神及现象世界的一元论原理,甚至歌颂由此一元论的原理如何形成现象世界的宇宙创造观。此种的特色,又以宇宙巨人(Purusa)、祈祷主(Brhaspati)、造一切者(Visva-karman)、黄金胎儿(Hiranyagarbha)等的诗歌,最能表现出来。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