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怀疑论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huai2 yi2 lun4]

对于主张独断性的真理者,持怀疑态度的立场,称为怀疑论或怀疑主义。怀疑论(ske-pticism)一词,其语源是出自意味“探索”的希腊语(skepsis),可见其立场原本是以探究真理为目的。但在历史上具有种种的形态及意义。西方思想上,首次提出明确主张的是希腊哲学家皮朗(Pyrrhon,公元前约三六○年~前约二七○年)。他认为人对任何事物皆不能作出正确判断,提倡人与其作出错误判断,不如抛弃一切认识的念头。主张此为“中止判断(epokhe)”之道,藉此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ataraxia)。已知皮朗曾随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三五六年~前三二三年)东征,遇见印度的修行者,或许亦对其学说有所影响。其后,柏拉图(Plato,前约四二八年~前约三四八年)所创办学院(Arkesilaos)的院长阿凯西劳斯(Arkesilaos,前约三一五年~前约二四一年)与卡涅阿德斯(Karneades,前约二一四年~前约一二九年)等人,批判斯多噶学派是独断论,主张只要有盖然性的知识就应感到满足。古代的怀疑论可视为一种尽量避免错误的人生态度(处世术),但随着“不确实性”、“盖然性”之类的概念形成,认识论的色彩亦逐渐浓厚。近代的怀疑论带有明确的认识论立场。法国的笛卡儿(Rene Descartes,一五九六年~一六五○年)是从所谓“方法的怀疑”出发,认为要发掘真理首先必须怀疑一切的事物。可以感觉的事物存在、身体,甚至是科学的真理都值得怀疑,其结果是无一不可怀疑,而不得不认为“此怀疑的自我”存在即是实体。此即“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意涵。上述近代的怀疑,虽是针对宗教权威及偏见、成见,而意识到确立自我主体观的一种方法,但更带来了探索人性事物的潮流。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一五三三年~一五九二年)提问“我知道什么(Que saisje?)”,探索生存的智能。英国有洛克(John Locke,一六三二年~一七○四年)否定笛卡儿的天赋观念,提倡应以感觉为基础来认识人性的方法,树立经验盖然性的哲学;到了休姆(David Hume,一七一一年~一七七六年)更否定人类认识基础的原因与结果的必然关系,给怀疑主义的倾向推波助澜。德国的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年~一八○四年)声称,经由休姆怀疑论才从“独断的假寐”中清醒过来,认为物本身不可能认知(不可知),但并不局限于怀疑论的立场,主张可从道德的立场达到认知。至于东方是在佛教兴起的时代,六位自由思想家(六师外道)中,有部分人提倡怀疑论。尤其是珊阇耶(Sanjaya)的主张,更以“泥鳅论”而知名。即所谓“既不认为如此,亦不认为不是如此,更不认为不是如此的如此”,堪称彻底的怀疑论。他们虽对婆罗门教的权威主义思想痛加挞伐,对于道德的否定、修行的否定,却未能表明积极的立场。六师之一、阇伊那教之祖的摩诃毘罗(Mahavira。即尼乾陀若提子)认为应多方面观察事物,以免流于偏颇的判断,主张强烈的律己立场(前述皮朗在印度遇见的修行者,一般认为即是属此阇伊那教裸形派的行者)。释尊亦可说是对形而上学的议论采取“无记”(非决定性)的立场,表现出一种怀疑论的立场,此是为了避免空泛的议论,教导人应直接面对苦恼的重要性。又有中国的荀子(公元前约二九八年~前约二三五年)主张性恶说,认为人虽表现出善良的行为,其实此是受到隐藏的利己动机所主宰,可说是站在一种怀疑论的立场。怀疑论被指出其本身带有逻辑上的矛盾。认为“真理不能认知”的怀疑论者,其主张可说是一种独断,并非彻底的怀疑。而且该命题应该否定其命题的本身,如此一来,怀疑带来怀疑,终究掉入不能解决的怀疑深渊。为免掉入此种不良的怀疑与虚无,必须如龙树(Nagarjuna。约一五○年~约二五○年)倡说的大乘空思想,超脱言语的束缚,确立自己的主体性。为建立此种主体性而加以活用的怀疑,反而可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