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结集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jie2 ji2]

将多数的事物汇总为一个。释尊灭后,弟子齐聚一处,合诵释尊遗教,结集法藏。虽众说不一,依文献记载是按下述方式进行。第一次结集释尊生前是随时应机而说法,但其弟子并未记录成文字。第一次的结集是释尊入灭那年,由阿阇世王的外护下,在摩诃陀国、王舍城南郊的毕波罗窟(即毕波罗山的七叶窟),以大迦叶为中心而举行。于释尊灭后,教团内出现违背释尊法戒之徒,大迦叶主张:“统率教团须依教法、戒律”,为厘清释尊的正确教义,于是请求阿阇世王保护,以便进行经典结集。国王阿阇世立即允诺,且在毕波罗窟前兴建大讲堂,供给一切资具。据第九卷(大正第五十一卷第九二二页)记载,毕波罗窟有千人比丘聚集,阿难结集,优婆利结集,迦叶结集。此称窟内结集。而在距此毕波罗窟西约六公里处,以婆师婆为阿罗汉大众的中心,所结集经、律、论、杂集、梵咒的,则是出自中国四大译经僧之一?真谛(四九九年~五六九年)所撰等的记载。至于所称窟内结集者有一千人,是出自之说,、等则说八万四千人,又说八万人。不过,此只是约于大概数字而言,并非实际数目。、、、、等的众多资料,是记载五百人之长老比丘进行结集。因此,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第二次结集释尊灭后约一百年,耶舍陀阿罗汉等七百人,在毘舍离城进行三藏结集。由于有七百人,故又称七百集法(结集)。当时在毘舍离地方,住有跋耆族的比丘众,对采非常宽大的解释,跋阇子比丘就戒律提出十种新说(十事)的主张,未能遵守正说。适时,有憍萨罗国的长者?耶舍陀游化至该国,来到重阁精舍接受参诣的信徒捐献钱币,闻知此事,大为惊讶,于是指摘其非法,并劝诱西方憍赏弥、秣搜罗、阿槃提等人,召募同志,在毘舍离城举行的合诵,以为中心,从事结集,力图整顿教团。第三次结集释尊灭后约二百年,在阿育王的外护下,聚集比丘一千人,以帝须为上首,举行结集。灭后的佛法,是由大迦叶、阿难等人传持,而至目犍连帝须。当时的大王是阿育王,归依佛教,外护有加,于是外道之徒便趁机混入佛门,牟取衣食。彼等自称佛教的比丘,常行余法,鄙视佛制,废弛布施等的行事,长达七年。纯正的比丘不愿与彼等同流合污,皆退隐山中,甚至不愿接近阿育大王处。大王见状甚为惊讶,便构思对策,欲令诸比丘履行佛的制戒,但效果不彰,遂招致佛法混乱。适时,目犍连帝须劝请大王结集三藏,于是在即位第十七年,将一千贤圣召集至王都华氏城的鸡园寺,帝须自己为上首,进行结集。此次的三藏结集约九个月完成,经律论三藏初告齐备。但是,据马鸣、龙树等所述,阿育大王是在佛灭后一百年才出现。第四次结集释尊灭后约四百年,在北印度加湿弥罗国,由迦腻色迦王结集。当时,月支王?迦腻色迦甚为崇信佛教,喜好听法,但诸比丘之说莫衷一是。迦腻色迦王于是心生结集经典的念头,便召集僧侣五百人,在尊者主持下,进行的结集。此第四次结集有:佛灭后四百年说、五百年说、七百年说。其中,译出的部分只有二百卷。除上述四次的结集外,尚有大乘经典结集的传说。譬如:与第一次王舍城结集同时同处举行之说,或第一次结集后,文殊、弥勒二菩萨,与阿难共于铁围山外,举行结集等之说,但皆语焉不详,无从查证。如上所述,经典结集的大业虽曾推动,但其年代亦如释尊灭度的年代无从确定般,不确定之处颇多。不过,佛教的兴隆与佛典的结集,曾在众多圣僧与强大的财力、权势支持下展开,则是不争的事实。御书报恩抄(第三四四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