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解脱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jie3 tuo1]

梵语moksa、vimoksa、vimukti等的译名。获得解脱、恢复自由之意。即从苦恼中挣脱出来,达到真正自由自在的境地。于古代印度,解脱是谓从苦恼的境涯、或反复经历生死的轮回而从苦恼的境涯获得解放的理想境地。认为得到此种解脱是与阿他(artha。财富等的物质价值)的获得、达磨(dharma。世间的种种义务)的达成、迦摩(kama。繁衍子孙的爱欲)的充足同属人生最大目的,且是人生最终阶段的完成期所应追求的目标。印度的各种哲学、各个宗教皆说有解脱的详细内容及达成此目标的种种方法。在佛教里,是沿袭其传统,并依据业的因果思想,阐说有关解脱的种种论述。认为轮回六道生死苦恼的原因出在烦恼,尤其是对真理(谛)、正法的无知(无明),藉由灭除此等就不会再行恶业,从而亦可消除生死之苦,达到解脱。基于此理,后来解脱才与法身、般若一同被列入三德之一。谓如来的法身(使佛得以成佛的法体)、般若(觉知法的真实智能)的二德为一体,亦即依起智能而觉知正法,就能灭除最根源的无明及种种的烦恼,从生死苦恼的束缚获得解脱,产生大自在的力用。又认为解脱的安详境地即是涅槃。第五卷有云:“涅槃者,名为解脱”(大正第十二卷第三九一页)。于部派佛教里,达到解脱境地的圣者称为阿罗汉,为声闻的最高位。相对的,于大乘佛教,则是批判执着于小乘教,只求自己解脱,而不愿救济他人的二乘解脱,为堕入“解脱坑”者。第十三卷有云:“有二种人必死不治,毕竟不能知恩、报恩,一者声闻,二者缘觉…譬如有人堕坠深坑,是人不能自利利他,声闻缘觉亦复如是。堕解脱坑,不能自利及以利他”(同第十三卷第八八页)。又于大乘的说有二乘所不知的不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的内容,即是悟知所说十住等的法门。日莲大圣人于云:“正直舍方便,唯信法华经,唱南无妙法莲华经之人,烦恼、业、苦三道,转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观、三谛,显于一心;其人所住之处,是常寂光土”(第五三五页),教示信受真实究极之正法的南无妙法莲华经才是真正的解脱之法。至于在佛教以后所出现印度哲学各派的解脱观,则有主张自己本体的纯粹精神(purusa)从身体或外界事物等的物质中完全孤立出来即是解脱(僧佉学派、瑜伽学派)、以明了梵我一如为得解脱(吠檀多学派)等的学说。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