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意
读音:[jiu3 yi4]
第七卷下的语词。其中云:“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禅师共。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或浅或伪,余九全无。此非虚言,后贤有眼者,当证知也”(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九八页)。谓于理解佛法虽有十种意得,但世间的文字法师、事相禅师、一种禅师(观心禅师)却未体会其中的九种,故而施予破折。天台在第七卷下说:“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同第四十六卷第九七页),将融即、会通释尊一代佛教的方法,依十意予以阐释。(1)“一、明道理”,谓若知四谛等的法体及随自意、随他意、开合不同之意,则权实的道理即可判释分明。(2)“二、教门纲格”等,谓若意会四教、八教等的教相,则必明白佛教的开合、化导。(3)“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谓经论不可依世态人情、或渊博学识,而作判释。若以四悉檀来作解释,其意自然通达。(4)“四、若知谬执,而生塞着”,破除迷执时,若知尔前的顿渐诸经是在破除何者、建立何者等的不同,且知能破与所破混淆不清,种种执着之情不一,必致一无所得时,采用法华之意,遍破、遍立,不为迷情所妨碍,则必可究明能破、所破。蕌“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谓知法门有权实大小、修行有方便、位阶的差异时,则不会起增上慢。“六、于一一法门,纵横无碍”,谓不可因开拓法门而闭塞佛意,于广义上予以开拓时,亦须符合经文,不可丧失佛的正意。珯“七、开章科段”,解释经文时,须予开章、设科段,其前后顺序须有其必然的关联。况“八、帖释经文”,即以前述的七种方法,正确解释经文的含意。“九、翻译梵汉”,将梵语译成中文时,不可嫌弃或回避采用语句及其内涵皆相通的方言。“十、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谓于经典的文文句句,须是即闻即修,使经文与观心融合一体,将正法烙印于众生的生命中。最前头所列举的文意是谓,以上所述十意中,项除外的九意,文字法师和事相禅师皆有缺失。文字法师是指,拘泥于经文的表面文字,欠缺观解的人。事相禅师是谓,一味执着于形式的禅定法师。至于一种禅师,则是谓于十意中,项除外的九意皆欠缺的人。但这是与而论之,若是夺而论之,则观解皆欠缺,详见妙乐于第七卷(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三八二页)所作的阐释。御书开目抄(第二四六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