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
读音:[lao3 zi3 jing1]
即,相传是中国战国时代人、老聃着。分上下二卷,有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与记述孔子言行的,同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上,并称最具重大影响力的书籍。作者固然是知识分子,但、随处可见备尝世间辛酸、熟知上流社会矛盾者始有可能自创的独到观点。其犀利的批判刀锋,是针对为政者及彼等所造出的文化。第一章的开头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谓众人以为人可通过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众人所怀有的名(概念),称不上是普遍的名(概念)。例如:称为“赤”的颜色(名),并不是可以定义为“赤”的颜色。然而,掌权者说:“这是赤色”,民众也不得不听从,而认为如此。可是,没有必要奉承权威,众人的纯朴感受才是一切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归着点。此即作者老子所言。其思惟温文儒雅,甚具中国特色。适与讲究形式礼仪的儒教呈对比,经常指出人应检视言行有无过度的原点,本书可说是扮演了此一重要角色。其第五十三章有云:“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对于瞧不起衣食欠缺的庶民,却靠着从他们身上榨取得来的税金享尽奢华的为政者阶层,而痛斥这撮人正是盗贼。又如第三十一章所云:“兵者不祥之器”,代为表达战国时代的民众渴求和平的愿望,并寄予声援:“民莫受欺于为政者!当舍小贤,而臻于真贤”。其次拟就其与佛教思想的关联,作一概述。老子所说的“无”或“无为”思想,极具中国特色,而且秘藏着相当深奥的含义。佛教的内容传入中国时,为了传达佛教的空之概念,是透过“无”的思想来作传扬,但不久却偏离了佛教本来的解释。此称格义佛教,曾遭东晋的道安严词挞伐。但是,老子的思想对于佛教的传扬中国,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尤其对于华严、禅的思想更产生影响,而佛教又对道教产生莫大的影响,此亦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活跃于陈隋时代的天台大师智顗,于是将中国所阐扬的佛教建立其体系,从智顗算起,相当于第六世法孙的唐朝、妙乐大师湛然,更扬弃华严及禅的思想,根据而完成了综合性的中国佛教。御书之中,在亦指出:“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也”(第七二五页),与一同列举的书名。于日本法然等的念佛思想中,对父母尽孝养、且行仁慈的儒教及道教门徒,是被定位为有可能往生的中品下生。至于的思想,是从后汉时代起,才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后来逐渐形成道教,而在中国民间拥有甚大的影响力,以迄于今。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