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
读音:[lang4 man4 zhu3 yi4]
就历史而言是指十八世纪末叶至十九世纪中叶,在全欧洲所掀起文学、艺术上的一股思想浪潮。浪漫主义的英语romanticism是源自意味中世纪故事的romance一词,译为浪漫史或罗曼史。相对于偏重秩序及形式的古典主义(classic),而歌颂情感及个性,揭橥直观、自然、中世、天才、爱情等的主题。其先驱当推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七一二年~一七七八年)的(一七六一年)及(一七七○年脱稿)、歌德(Johann W. von Goethe,一七四九年~一八三二年)的(一七七四年)等文学,但以具关键性的形态打出浪漫主义的,则是蒂克(Ludwig Tieck,一七七三年~一八五三年)、诺瓦利斯(Novalis,一七七二年~一八○一年)、施莱格尔(Schlegel)兄弟所代表的德国浪漫派人士。他们在费希特(Johann G. Fichte,一七六二年~一八一四年)的自我哲学及谢林(Friedrich W. J. von Schelling,一七七五年~一八五四年)的自然哲学等德国观念论的影响下,着眼于自我的内在活动,提倡对绝对者及无限事物的憧憬。施莱艾尔马赫(Friedrich E. D. Schleirmacher,一七六八年~一八三四年)的宗教哲学等亦属于此一思潮。在英国方面,是受德国观念论所影响的柯尔律治(Samuel T. Coleridge,一七七二年~一八三四年)提倡重视创造力的艺术理论,至他和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一七七○年~一八五○年)共同发表了(一七九八年),浪漫主义才告底定。除了拜伦(George G. Byron,一七八八年~一八二四年)、雪莱(Percy B. Shelley,一七九二年~一八二二年)、济慈(John Keats,一七九五年~一八二一年)等的诗人活跃于文坛外,与歌德交情甚笃,曾经撰写(一八四一年)的卡莱尔(Thomas Carlyle,一七九五年~一八八一年)等人亦相当重要。还有撰写历史小说的史考特(Walter Scott,一七七一年~一八三二年),给其后的欧洲文学(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带来甚大影响。法国因为古典主义的传统根深蒂固,所以浪漫主义的流行需要时间,但在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一七六八年~一八四六年)的(一八○一年)及斯塔尔夫人(Mme de Stael,一七六六年~一八一七年)的(一八○一年)的影响下,透过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一七九○年~一八六九年)的(一八二○年)、雨果(Victor M. Hugo,一八○二年~一八八五年)的(一八三○年),浪漫派的主导终告底定。此外,意大利的曼左尼(Alessandro Manzoni,一七八五年~一八七三年)、俄国的普希金(Aleksandr S. Pushkin,一七九九年~一八三七年)及莱蒙托夫(Mikhail Y. Lermontov,一八一四年~一八四一年)、波兰的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一七九八年~一八五五年)、美国的爱默生(Ralph W. Emerson,一八○三年~一八八二年)及梭罗(Henry D. Thoreau,一八一七年~一八六二年)、惠特曼(Walt Whitman,一八一九年~一八九二年)等人,是代表各该国的浪漫主义。如上所述,浪漫主义经历半世纪以上,给欧美的文学、艺术赋予方向,且其性格亦依时代与国家而形形色色,但就其在近代国家的形成时皆曾扮演一环爱国运动的角色而言,可谓有其共通之处。因此,德国浪漫派等,由于是纳粹的渊源之一,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抨击。但是如班杰明(Walter Benjamin,一八九二年~一九四○年)般,自德国浪漫派之中看出现代文艺批评的起源者亦大有人在,所以并不能妄下单一的定论。对于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所造成的影响等等亦应一并考量,从多方面给予评价。至于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则是受到欧洲浪漫主义的强烈影响。从明治二十年代后半至三十年代,有北村透谷(一八六八年~一八九四年)、岛崎藤村(一八七二年~一九四三年)等人透过,率直的表现出自我意识及爱情。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与谢野铁干(一八七三年~一九三五年)主编的杂志,发表了与谢野晶子(一八七八年~一九四二年)为首的许多华丽浪漫主义的诗歌。此外,在、等,亦可看出永井荷风(一八七九年~一九五九年)、谷崎润一郎(一八八六年~一九六五年)、佐藤春夫(一八九二年~一九六四年)等人的唯美浪漫主义。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与欧美的不同,并未成为社会运动的一股力量。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