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涅槃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nie4 pan2]

梵语nirvana的译音。谓苦恼消灭的状态,佛教所指向的理想境涯。于最早期的佛典之一、(Samyutta-nikaya)第四卷记述,灭贪瞋癡三毒即是涅槃。涅槃的概念是因为对古印度统治阶层的中心思想“婆罗门教”展开批判而孕生出来。于婆罗门教是倡说,举行盛大的祭典,尽社会人的义务,来世就可重生在更富裕、荣华的境涯。但、此一观点等于是肯定现实的身分差异及贫富的悬殊。不久便出现一群宗教家,对此种执着于财富增加及崇高社会身分的观念展开批判,从轮回带来的境遇提升,转而追求轮回带来的解脱。他们就是(Upanisad)的哲人,遍历各处的修行者。释尊亦是出生在此种思想潮流之中,追求轮回带来的解脱。由此轮回获得解脱的理想境涯即是涅槃。释尊死后,衍生了如何才能合理解释其死亡的问题,于是将其死亡视为完成宗教实践的思惟便应运而生。换言之,活着的释尊在精神上虽已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但老、病、死的肉体痛苦仍然存在。此痛苦藉由死而消灭。苦灭的涅槃,即是藉由所谓肉体消灭而完成的一种见解。于是,以往视为理想境涯的涅槃才被称为仍有肉体残存的涅槃,即有余涅槃;而死则被称为完全的涅槃,即无余涅槃。藉由死而获得完全涅槃的观点,便称为灰身灭智。纪元前后,大乘佛教运动兴起时,开始对此种灰身灭智的见解展开批判,反而是如释尊般,在现实社会中追求涅槃境涯的生存态度逐渐被视为一种理想。此称不住涅槃、无住处涅槃。菩萨虽从贪瞋癡的三毒中获得解脱而自由,但仍住于充满苦恼的现实世界,救济世人。于生死之苦的境遇中,去打开涅槃境涯的所谓“生死即涅槃”的观点,亦是相同的见解。而于活在烦恼世界的凡夫身,显现成佛境涯的所谓“即身成佛”的思想,亦是同出一辙。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