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人伦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ren2 lun2]
意味人做为人所应遵循的道理,亦指人际关系上所应有的态度。多用与伦理、道德同义。中国甚早即已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一种存在。正如“五伦”一词所表现的,并不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而视为是与他者有所关系的。“伦”是“伙伴、同类”等之意,儒教所谓的“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又以亲、义、别、序、信的秩序(此称五常)作为人伦的基础(孟子)。原本、“人间”的字眼,是含有“世间、社会”之意的语词。又如西方、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三八四年~前三二二年)所主张的“人是城邦(都市国家)的动物”,古代一般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一种存在。伦理ethics的语源“ethos”一词,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习惯、习俗”,主张这对人类而言是属于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是身体)的,也是亚里斯多德。而主张人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个体,不与他者发生关系的一种存在,则属于抽象的思惟,把人视为原本即是一种人伦的存在,才具体、且合乎现实。黑格尔(Georg W. F. Hegel,一七七○年~一八三一年)提出可使人的自由得以实现的人伦有:家族、市民社会和国家。和皐哲郎(一八八九年~一九六○年)又把人视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存在,认为伦理学的课题即在究明这种人际关系。人间的“间”字,是表示人存在所具有空间、时间性的变化 。现代的哲学也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视为相互主体的存在。亦即,主体和主体的关系构成人间的社会性,虽为个体而又具有普遍性,即是人的人伦性存在之处。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网友正在查: 满意(唐京兆崇福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崇业(唐京兆西明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玄俨(融济)(唐越州法华山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德秀(唐杭州灵智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爱同(玄通)(唐开业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诠律师(唐五台山)[《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法慎(唐扬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道光(唐杭州华严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鉴真(唐扬州大云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守直(唐杭州天竺山灵隐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严峻(唐洪州大明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昙一(唐会稽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 灵一(唐余杭宜丰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齐翰(唐吴郡东虎丘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朗然(唐润州招隐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大义(唐越州称心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义宣(唐常州兴宁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辩秀(唐苏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如净(唐京师安国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鉴源(慧观)(唐汉州开照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志鸿(唐吴郡双林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乘如(唐京兆安国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灵澈(唐会稽云门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省躬(唐扬州慧照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神皓(维亮)(唐吴郡包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藏用(唐京师安国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真乘(唐湖州八圣道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道标(唐杭州灵隐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昙清(唐衡岳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