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读音:[ren4 shi4 lun4]
就知识的建立及种类、界限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哲学领域,亦称知识论。认识论一词是源自希腊哲学家针对单纯的沈思、即臆见(doxa),而使用所谓真正知识(episteme)的用语。柏拉图(Plato,公元前四二七年~前三四七年)认为,单凭感官经验只能就可变性的一时现象获取臆见,凭据理性则能就不变性、永久性的真正实存(idea)获得其相关知识,由此可见,究竟要从感官经验去探索知识的源泉、抑或从理性去作探索,经验论的立场与理性论的立场是呈现对立的。探讨学问的典型,如逻辑学、数学之类,既抽象又普遍的学问时,往往会重视理性论;而探讨自然科学之类的事实学时,则会着重经验论。近代以前,形而上学是哲学第一基础的学问,笛卡儿(Rene Descartes,一五九六年~一六五○年)就不可怀疑而自明的真理,主张“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以来,知识源泉的意识研究,即认识论便成为第一基础的学问。笛卡儿藉由分析意识中的各种观念,而确立精神实体的自我,又经由证明神的存在,根据神的诚实与明晰判明知的规则(重视理性),而承认外在对象的存在及其性质相关的知识。其后,始自洛克(John Locke,一六三二年~一七○四年)的英国经验论,是从经验论的立场探讨知识的形成及其界限的问题,而以经验论的立场演变出休姆(David Hume,一七一一年~一七七六年)的怀疑论为其表征。此外,笛卡儿重视理性的立场,又由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一六三二年~一六七七年)、莱布尼兹(Gottfried W. Leibniz,一六四六年~一七一六年)、沃尔夫(Christian Wolff,一六七九年~一七五四年)等人,相继以大陆理性论提出阐述,承袭此学派的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年~一八○四年)针对休姆的怀疑论,将大陆理性论视为独断的形而上学,展开自我批判,而形成超越认识论的立场,结晶成“纯粹理性批判”。但是,正如后来首创现象学的胡塞尔(Edmund Husserl,一八五九年~一九三八年),批判康德的超越认识论为独断的学问般,在意识现象的本质研究上,心理学仍不成熟。不过,胡塞尔的现象超越认识论亦随着有关人类意识的各项研究进展,而被指出其界限。如今,认识问题已有脑科学为中心探索意识与大脑关系的认知科学、语言使用与认识关系的研究,以及在进化论所规范生物社会学的大潮流中,从生物学的发展就人类认识所进行的研究、人工智能与人类知性能力的对照研究等等,广泛展开研究,可见单凭以往有关认识论的哲学探讨仍有不足之处。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