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谛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an1 di4]

将佛悟得的究极真理从三个层面予以阐述者。谛是明彻的真实、真理之意。天台大师智顗在第二卷下、第三卷上、同第五卷上等,举出空谛、假谛、中谛三种。其中,空谛是谓,一切事物、事象(诸法)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而为空的真理。假谛是谓,一切事物、事象皆为空,且是依因缘而假生起(缘起)的真理。中谛更深入而言,亦称中道第一义谛,谓虽根据空、假,而又不为彼等束缚的根源、超然层面。天台大师是以龙树的第四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所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文,作为重要根据,而阐说三谛。三谛的名称出自上卷所说“空谛、色谛、心谛”,及下卷佛母品第五、同因果品第六的“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天台大师是依据的教说而建立三谛法门。就藏、通、别、圆的四教而言,藏、通二教未明中道,故不成立三谛;别教及圆教,则说有三谛。别教的三谛是谓但空、但假、但中,互有隔别,而不融和。又于修行上是采取所谓初观空而破见思惑,次观假而破尘沙惑,再观中道而破无明惑的阶段方法,需要经历顺序。故而,称为隔历三谛。相对的,圆教的三谛则是三谛各自又根据其它的二谛,三谛是经常处于“即空、即假、即中”的关系。究极的真实并非只见于中谛,空谛、假谛亦皆示现究极的真实。从而,一即三、三即一,相即相入。此称圆融三谛。又于一个观法的对象而见三谛,故谓一境三谛;其中不设立顺序次第,故称不次第三谛、不纵不横三谛。更因为是将超乎思考、论议的究极真实直接示现出来,故又名为不思议三谛。此三谛圆融的法门,是在开示融通无碍而不固执一面的世界观,虽有个别与全体、具体与抽象、差别与平等之类的各种对立原理相互对峙而造成的紧张,但又同时融即不分。将三谛观于一心,称为一心三观,此一心三观的中枢,即是天台大师所建立一念三千的观法。诚如所云:“一者,中谛;大者,空谛;事者,假谛。此圆融之三谛是何物哉?所谓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也。此五字是日莲出世之本怀,名之为事”(第七四九页),圆融三谛的实体是南无妙法莲华经。三谛与三如是、三身、三德关于三谛与三如是、三身、三德的关系,有如下所示:“初、如是相者,云于我身色形所显之相也。此云应身如来,又云解脱,又云假谛也。次、如是性者,云我心性。此云报身如来,又云般若,又云空谛也。三、如是体者,我此身体也。此云法身如来,又云中道,又云法性,又云寂灭也。是以,此三如是,云为三身如来,此三如是之是三身如来,原以为是隔别之余事,然本具于我身。觉知此事,是云得悟法华经之人。以此三如是为本,其余七如是出而成十如是”(第四三一页)。又于有如下所述:“法门虽多,但三谛也。此三谛亦称三身如来,三德究竟。始之三如是,为本觉如来。与终之七如是,为一体,无二无别,称本末究竟等。本云佛性,末云未显之佛,九界之名也。究竟等,云妙觉究竟之如来与理即凡夫之我等无有差别,亦称究竟等,亦称平等大慧之法华经云。始之三如是,为本觉如来。既是悟出本觉如来之妙觉佛,故我等是妙觉之父母,佛是我等所生之子”(第四三四页)。更教示:“居于众生时,云此是三谛;成就佛果时,云此是三身。一物之异名也”(第五九八页)。意谓众生的“相、性、体”三如是,于成就佛果时将显现为三身如来。三谛与一念三千关于构成一念三千法理的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与三谛的关系,有云:“十界众生,各互具足十界,合为百界。百界各各具十如,为千如。此千如是,具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为三千。显作百界之色相,皆悉假义,假谛之一也。千如皆是空义,空谛之一也。三千世间皆是法身之义,中道之一也”(第四三四页)。御书一念三千理事(第四三○页)十如是事(第四三一页)一念三千法门(第四三三页)总勘文抄(第五九八页)御义口传(第七四九、八一九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