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生态学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heng1 tai4 xue2]

英语eco-logy的学术译名。生态学涵盖极为广泛的学术领域,基本上可称为探索生物和生物、或生物和环境二者关系的一门学问。生态学的雏型可上溯自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三八四年~前三二二年)所代表,以观察为基本的博物学(自然志),但使它成为生物学的一个领域,奠定其地位的,可说是始自一八六九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 Haeckel,一八三四年~一九一九年),将希腊语意味“家”的oixos和意味“学问”的logos予以合成,取名ecology之后。至于谈到“生态”时,除指学术上的“生态学”之外,有时亦指一九六○年代后期起,以美国及欧洲为中心所兴起一股追求与自然保持和谐生活及社会形态的生态保育运动。生态学生态学可从种种的角度予以分类。就某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二者关系,从物质循环及资源分布的观点进行了解的体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但、生物从它在其中的机能层面,又可大别为三类,亦即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至于微生物则是分解者。倘以此为基本,则生态学可分类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是包含在动物之内,其生活形态涵盖许多不能单纯被归属于动物的层面,所以另立一支,称为人类生态学。此外,又有着眼于各个生物种群的个体群生态学,及着眼于生活在一个地区的复数生物种群的群集生态学。更依生态系的场所不同,亦可区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川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或以人类的都市为取向的都市生态学等等。以上的分类皆是以生物为主体而做的画分,又有以元素层次或分子层次的物质循环为中心,就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二者关系进行探讨的方法,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它在广义上亦可视为生态学的一个领域。在目前的生态学上占有主流地位的研究方法,是属于分析科学的一种方法。不过,在日本建立起独特生态学及自然学的今西锦司(一九○二年~一九九二年),则主张单凭分析科学的方法不能了解生物的世界。他说,在分析的方法里,环境是被切割成生物的生活舞台来作思考,但、生物与其生活场所的环境结合为一体,才是活生生的具体生物,要了解自然,就必须采用这种视为整体自然来加以掌握的方法。换言之,这是意味活生生的生物需要在活着的情况下加以认识的方法论仍有待开发,也就是提出了学问方法论上的一个本质问题。生态保育运动在美国及欧洲的生态保育运动,是以爱默生(Ralph W. Emerson,一八○三年~一八八二年)、梭罗(Henry D. Thoreau,一八一七年~一八六二年)、米尔(John Muir,一八三八年~一九一四年)、李奥波(Aldo Leopold,一八八六年~一九四八年)等的美国传统自然保育思想为基盘,而发展开来。此一运动可说是与兴起于一九六○年代,嬉皮(hippie)所代表的一种反体制生活方式为主轴的运动互相串联,提出所谓与自然保持和谐生活形态及不造成自然过大负荷的政治、经济、产业方式,当做反诉求的口号,而展开的一项运动。而且,其目标更从防止人类生存基盘的自然遭到破坏及恢复自然生态的一项运动,扩大到全球课题的生物资源滥捕及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减少的问题、开发途中国家与先进各国经济逆差的调整问题、先进国家对开发途中国家的公害输出,以及反对核能发电、和平反战运动。邻国日本在一九七○年代前叶为止,经历了足尾矿毒事件,以及熊本的水禩病、富山的痛痛病、北九州中国地区的食用油中毒癥等一连串的公害问题,因此日本被称为公害先进国家。日本生态保育运动的先驱,当推针对引起上述公害问题的企业及政府态度而发动的抗议活动。随着环境问题,从所谓公害问题般的区域问题,发展到地球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及生物种减少等的全球问题,生态保育运动的运动主体也扩及到一般生活者。这是由于全球问题已被认识到是孕藏着“所有的人类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的一项问题,而且已开始萌生一项自觉,那就是问题的解决,首要在于“放眼全球,立足区域”的思惟。其结果促进了省能源及省资源型的生活模式,废纸及铝罐等资源的回收、无农药蔬、无添加食品、非基因食品的消费等,生活层面的运动逐渐定型。还有环保教育、环境伦理教育,也开始在学校教育及地方自治团体中正式实施,并且赋予终身教育的定位。诸如此类的运动,也是广义上的生态保育运动。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由挪威哲学家奈斯(Arne Naess)于一九七三年所提倡的生态保育运动之一。奈斯将通常的生态学界定为“浅层生态学(shallow eco-logy)”,自己的生态学则称为深层(deep)。深层生态学是以美国的传统自然保护思想(爱默生、梭罗、米尔、李奥波等)为背景,加上新时代科学(参照“新时代科学”项)的潮流,而更带有宗教性的色彩。森冈正博认为深层生态学的特征可举出七点,其中有关自然观、环境观的思想架构则有三种。首先,第一种是,不把生命体及人类视作各自不同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在整个区域交织而成的环结。亦即意味着,从实体论世界观转换到关系论世界观。第二种是,原则上的“生命圈平等主义”。该平等主义是一项原则,对于人类基于生存所衍生其它生命体的遭到一些杀戮、开发、压抑,则视为理所必然。至于第三种是,“多样性与共生的原理”,认为多样性在扩大生存的潜在可能性、新生命模式的出现机会、或丰富生命模式的意义上,有其重要性。而共生是谓,在复杂的生命关系中,不以杀戮、开发、压抑为目标,而是朝着彼此共存、互助的方向前进。更在德维(Bill Devall)和塞欣斯(George Sessions)的提倡之下,深层生态学开始带有一层宗教性的风貌。他们将深层生态学界定为,试图构筑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哲学世界观”。并且提出如下的主张:“自然并不是如近代人所想象中的应予征服的对象。人类与自然是一体不可分的,我们如果不能从自然中重新找出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认清人类是在自然的守护下才得以生存,那么环境问题永远不能获得解决。因此,我们自身首先必须有所改变。要将业已失去、而原本能够聆听『自然呼唤』、『地球呼唤』的感受性重新拾回,成为一个能够与它们互相呼应的人,这是我们自身要去做的改变。而为了展开这样的意识改革(自我实现),需要从事瞑想等的宗教行为”。使深层生态学更具宗教、佛教意涵的,当推梅西(Joanna Macy)。本身也是佛教徒的梅西,在(一九九三年。World as Lover, World as Self)一书中提到,人类原本是能够分担痛苦的一种存在,亦即菩萨;世界则是源自相互依存的连系生起(缘起)。但是,以瞑想为主轴,试图获得佛教理想人类形象的那种佛教理解,并不能说是很适切。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