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十二因缘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hi2 er4 yin1 yuan2]

将三界中,迷的因果分为十二种,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十二因生、十二缘门等,或略称因缘、缘。原本是将构成存在的因果予以分类为十二支,其后探讨苦的原因,才建立十二个系列。(1)无明。于根本的真理,一无所知。(2)行。形成作用。(3)识。识别作用。(4)名色。具有名称、形态的个体存在。蕌六入。精神活动透过彼等而产生的六个领域,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触。感觉器官与对象的接触。珯受。心的感受作用。况爱。欲求。取。执着。有。基本的生存模式。生。具体的生命。鍄老死。衰老与死亡的痛苦。后来各个的支,又配属于人类生存的具体事象,解释为具有时间顺序前后,再与宿业的见解结合,而被视为连亘三世的因果关系。 说于第九卷(大正第二十九卷第四八页)等。(1)无明。无始以来所具有的烦恼。(2)行。过去烦恼所造的善恶行业。(3)识。于母胎内已具有的五阴(色、受、想、行、识)。(4)名色。谓身心虽在胎内开始发育,但尚未具六根的状态。蕌六入。亦称六处。具足六根。触。幼儿时期尚未能分辨苦乐,只凭接触物体来感觉。珯受。六、七岁以后,能识别苦乐等,而有所感受。况爱。十四、五岁以后,对事物或异性渐生爱欲。取。长大成人后,对事物产生贪欲。⑩有。依现世之因,而定来世之果。生。受生于未来世。鍄老死。于来世衰老而死亡。将此十二因缘配于三世,则无明、行是“过去二因”,以此为因,而有识、名色、六处、触、受的“现在五果”。至于,爱、取、有是“现在三因”,以此为因,而有生、老死的“未来二果”。如上所述,十二因缘彼此有如连锁关系,或生或死等,不断流转于六道苦界。此亦称六道轮回,或称三世两重之十二因缘。此外,十二因缘又有流转门与还灭门,依无明而生行,依行而生识,乃至依生而生老死的次第相,称为流转十二因缘。反之,依灭根本无明而灭行,或依生而灭老死的次第相,称为还灭十二因缘。云:“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矣。是其还灭之相。佛还是如此灭失烦恼者也”(第四二八页)。十二因缘依天台大师的五时教判,于通教是谓缘觉的众生在修行四谛法门、六度万行的同时,观此十二因缘,以认清体空的真谛。惟于方等部的经典,却弹呵只观十二因缘而欲断烦恼的二乘。云:“有称十二因缘之法门,其意,我等之身原是以诸苦为体,以先世造业,故受诸苦。先世之集、即烦恼,招集诸苦。过去二因即现在五果,现在三因即未来两果,三世次第,感一切苦果。在世二乘,欲灭此等诸苦,沈于空理,灰身灭智,而忘失菩萨勤行、精进之志,思以为证得空理之事为真极。佛于方等时,对此等心地予以弹呵”(第一○五四页)。如此至于,才阐明真实的常乐我净之法。御书一念三千理事(第四二七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