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十四诽谤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hi2 si4 fei3 bang4]
诽谤的十四种行为。出自第六卷(大正第三十四卷第二七四页)。以譬喻品第三所云:“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法第二一一页)的经文为依文。中举出十四诽谤为:“恶因十四:一憍慢、二懈怠、三计我、四浅识、五着欲、六不解、七不信、八颦蹙、九疑惑、十诽谤、十一轻善、十二憎善、十三嫉善、十四恨善”(第一四五五页)。(1)憍慢。与“增上慢”同义。即慢心。骄傲而侮蔑佛法。(2)懈怠。怠慢佛道修行。(3)计我。与“我见”同义。执着于自我。以自己想法判断教义。(4)浅识。依据自己的肤浅知识批判正法,而不愿追求。蕌着欲。执着于欲望,不愿追求佛法。不解。不了解佛法教义,只求自我满足。珯不信。不信受佛法。况颦蹙。以皱眉头表示责难佛法。疑惑。对佛法的教义产生怀疑、迷惑。诽谤。毁诋、中伤佛法。轻善。轻蔑、欺侮信受佛法的人。鍄憎善。憎恶信受佛法的人。嫉善。嫉妒信受佛法的人。苮恨善。怨恨修行佛道的人。同抄云:“此十四诽谤,兼及在家、出家。可畏、可畏”(同前)。又、云:“譬喻品十四诽谤,以不信为体”(第一○一页)。十四诽谤的根本原因是出自不信受妙法。富要一有师化仪抄批注(第一四九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