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读音:[shi4 jia1 mou2 ni2 fo2]
释迦牟尼是梵语Sakyamuni的译音。佛教始祖。又写做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文。略称释迦、释尊,意译为能仁、能忍、能寂、能满等。释迦为种族名,谓有力量者、能力之意。牟尼是尊称,“圣者、贤者”之意,译为仁、忍。佛是梵语buddha的译音,意译为觉者(领悟真理者)。因此,释迦牟尼佛是指释迦族出身的圣者、领悟真理者之意,原本并非人名。因此,专指佛教始祖个人的名称时,有时是使用Gautama Buddha之名。Gautama是姓,即最优秀、最优良的牛只之意。于汉译佛典是译为瞿昙。至于释尊个人名称,有梵语Siddhartha(悉达、悉达多、悉多太子。成就目的之意)留传下来,但一般认为这是后世的命名。又于释迦族中自称是“太阳后裔”(汉译日种)的氏族出身,故亦称日种、日种太子。释尊的父亲是释迦族王,即迦毘罗卫城主?净饭王,母为天臂城主善觉长者之女?摩耶(Maya)。迦毘罗卫城,推断是位于今尼泊尔的德赖平原。摩耶夫人依当时习俗,前往拘利国待产,途中却在兰毘尼园生产。据说,摩耶夫人于释尊诞生后七日去世,后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apat1)抚养。不久,净饭王与摩诃波阇波提亦产下一男,取名难陀(Nanda)。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后来成为释尊弟子,非常活跃。释尊接受文武两道的教育,身为王子度过美好的少年期,展现其非凡的才能。长大后,经常陷入沈思,苦思人生种种问题,乃至志向出家修行之道。此一过程成为“四门游观”的有名传说,被记载于经典中。净饭王为断释尊的苦恼与出家的心志,便让他迎娶拘利国王之女?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妃,生一子名罗痖罗(Rahula)。后嗣问题一旦解决,释尊难抑解决生老病死问题之念,遂离王城,出家求道修行。相传出家年龄为十九岁,另有一说是二十九岁。释尊出家后,前往当时最大的强国摩诃陀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当时的国王是频婆娑罗(Binbisara),后来归依释尊。释尊首先造访当时的禅定大师?阿罗罗迦兰(Alara-kalama)与疎陀罗罗摩子(Udraka-ramaputra)二人,对其教义,未能满足,遂离开二人,再往王舍城西南,渡尼连禅河(Nairanjana),住在伽耶城(Gaya)近郊、优楼频螺(Uruvilva)一带的森林,从事苦行。据经典所载,是从事闭气、绝食、减食等的苦行。父王担心释尊,于是派阿若憍陈如(Ajnata-kaundinya)等五位侍者尾随,一起修行。苦行期间达十二年之久(另有一说是六年或七年)。五人目睹勤励苦行的情景,热切期待必得开悟无疑。释尊察知,无法依苦行悟得解脱之法,而舍弃苦行。释尊入尼连禅河沐浴净身,饮村女?苏耶妲(Sujata)所献乳粥以恢复体力。五人见状,误解释尊已堕落,遂不顾释尊,逕往当时多数修行者聚集的波罗奈国(Vara-nasi)鹿野苑(Mrgadava)。释尊恢复体力后,在附近的毕罗树下静坐,继续瞑想,终得大悟,成为佛陀(觉者)。成道时,年三十岁(另有一说是三十五岁)。由于释尊获得大悟,优楼频螺遂被称为佛陀伽耶(Buddha-gaya),毕罗树则称为菩提树。释尊成为佛陀后,最早归依的是两位商人。其后,释尊前往波罗奈国弘教,说法、化导曾在鹿野苑一起苦行的五人(初转法轮)。释尊于波罗奈国说法一段时间后,重返摩诃陀国的优楼频螺,教化众所尊信的婆罗门三迦叶(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然后进入王舍城。频婆娑罗王率群臣拜访释尊,闻法后归依,并捐赠王舍城近郊的竹林园作为精舍(寺院)。当时王舍城有位外道名叫删阇耶(Sanjaya),其弟子中有舍利弗(Sariputra)、目犍连(Maudgalyayana)二人,听释尊教导后,率删阇耶弟子二百五十人归依释尊,后来摩诃迦叶(Maha-kasyapa)亦成为佛弟子。继而,释尊又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将难陀、罗痖罗、优波利(Upali)、阿难(Ananda)、提婆达多(Devadatta)等人收为弟子,更教化其父净饭王、继母摩诃波阇波提、妃子耶输陀罗,并化导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Prasenajit),以及居住在该国首都?舍卫城(Sravasti)的富豪,供养祇园精舍的须达(Sudatta)长者等多人,但因婆罗门势力强大,故常遭攻讦、中伤。释尊晚年,提婆达多背叛。据说,提婆达多为阿难之兄或弟。提婆达多接近摩诃陀国的王子?阿阇世(Ajata-satru),唆使阿阇世杀害父王?频婆娑罗,自立新王,自己则取代释尊,成为新佛,相约由二人统治世界。提婆达多要求释尊让出教团领导人的地位遭拒,于是计划杀害释尊,在灵鹫山(Grdhrakuta)将大石推下。计划失败的提婆达多,又计谋分裂教团,率五百位佛弟子离开象头山(Gajas1rsa)。由于舍利弗、目犍连的呼吁,五百人又重返释尊的教团。据说提婆达多最后失望、沮丧而死,又相传是活生生堕入地狱。阿阇世王痛悔杀害父王、敌对释尊,乃归依释尊,成为虔诚的信徒。八十岁时,释尊离开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开始最后的旅程。北上途中,顺道往那烂陀(Nalanda)。出摩诃陀国,渡恒河,造访毘舍离(Vaisal1)。对请求最后说法的阿难言道:“自作灯明,依自不依人;法为灯明,依法不依他”。不久,行至拘尸那伽罗(Kusinagara)郊外的沙罗(sala)林,横卧于沙罗双树间入灭。遗体火化,舍利、骨灰分置于十处,立塔供养。入灭那年,在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由摩诃迦叶、阿难、优波利等人为中心,举行第一次的佛典结集。有关释尊的生存年代,有公元前五六六年~四八六年、公元前四六三年~三八三年等诸说,然无定论。自古以来,中国、日本是依所载,采用周昭王二十四年(前一○二七年)~周穆王五十二年(前九四九年)。 御书主师亲书(第四○八页)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第五○五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