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寿量品文底一大事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hou4 liang4 pin3 wen2 di3 yi2 da4 shi4]

(1)记载日莲大圣人相传第二祖日兴上人所授与寿量文底一大事之书。其中举出所云:“一念三千法门,但唯秘沈于法华经本门寿量品之文底。龙树、天亲虽知之,尚未拾取,唯我天台智者怀之”(第二○七页)的三重秘传之文,而说:“当流之相传虽唯秘之若谷,不得外泄,然为末代留一笔之,聊表其义。文底者,于他门徒虽于文面作有种种料简,然于圣人本怀是全不知者也。所谓文底者,志在久远下种之法华经、名字之妙法,今日熟脱之法华经所归入也”(富要第一卷第四三页)。更引用妙乐于的“虽脱在现,具腾本种”(大正第三十四卷第一五六页)一文,指出灵鹫山所说的并非使我等成道之法,而是为三周之声闻等人,末法的凡夫是接受久远名字的妙法下种,故称:“日莲圣人本因妙之修行为范本,妙法莲花经五字不涉余行,而受下种者也。一毫未断之我等末代婴儿之一切众生,闻持妙法名字之处,得遂即身成佛。诚为我等难得之法相也”(富要第一卷第四三页)。因此在结论指出,受持名字妙法以外之法,完全不符大圣人的本意,而说:“若涉余行,则为一部之法华经。夫与宗旨之本意不可同论。是以,一处之所判,入末法,余经、法华经皆无益…妙法莲华经,倘杂余行,则是大误矣者,即此意也。须是秘之”(同前)。末尾,的编者?日本大石寺第五十九世日亨注云:“依房州日山抄本等,腾之作书”(同前)。(2)即三大秘法。云:“问云:寿量品文底一大事之秘法如何?答曰:唯密之正法也。秘之、秘之…文底者,久远实成之名字妙法,不涉余行,直达正观,事行一念三千之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也”(第九一○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全玼(唐南岳山)[《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慧沐(唐越州明心院)[《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亡名(祝融峰禅者)(唐幽州南瓦窑)[《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栖隐(宝安)(唐洪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金和尚(唐河东悬瓮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无作(梁四明山)[《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贯休(处默,昙域)(梁成都府东禅院)[《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国道者(梁庐山双溪院)[《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智宣(梁泉州)[《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齐己(梁江陵府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无迹(后唐灵州广福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辩光(后唐明州国宁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自新(晋宣州)[《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行修(汉杭州耳相院)[《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宗渊(宋宜阳柏阁小)[《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 赞宁(《宋高僧传》作者) , 沙啰巴(元燕都庆寿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净真(松江兴圣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若讷(临安上天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了然(台州白莲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了宣(明州宝林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性澄(元杭州上天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蒙润(杭州下竺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真净(杭州上天竺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允若(绍兴云门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必才(杭州演福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善继(天台荐福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子文(明州宝云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 融照(松江延庆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