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受戒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shou4 jie4]

接受戒律。亦谓纳戒。此有一定的作法,故亦谓作法受戒。出家、在家者为表示志愿奉行佛的教诲,及誓愿加入教团,而接受一定的规律(戒法),并立誓服从的仪式。于小乘教中,在家有五戒、八斋戒,出家有十戒、六法正学戒、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各项仪式在原则上需要有授戒师父的戒和上,与进行授戒仪式的羯磨阿阇梨,但成为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则更需要当场说示作法的教授阿阇梨,以及列席作证的七位证人(此称三师七证)。日本东大寺戒坛院的作法,是依此顺序举行。但于在家五戒亦有只以和上一师(戒和上)举行的情形,而具足戒时,在边国(筑紫观世音寺、下野药师寺)亦是以三师二证而举行。于大乘教又有由一师(或二师、三师)受戒、或无师而以自行立誓为受戒的自誓受戒。此是基于受戒的本义,其誓愿对象并非现前的人师,而是释迦、多宝、十方诸佛等的佛菩萨,而且大乘戒是以利他为宗旨的菩萨戒,自然不同于以自利为旨、烦琐且讲求形式的小乘戒等理由。日本的传教大师针对当时规定学大乘者欲取得僧侣资格,必须在奈良东大寺接受小乘戒的惯例,提出异议,主张依大乘戒即可称比丘,大师殁后其主张方受认可。此即延历寺戒坛,为日本最早的大乘戒坛。御书撰时抄(第二八二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无等(唐鄂州大寂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圆修(唐杭州秦望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普愿(唐池州南泉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昙晟(唐澧阳云岩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甄公(唐荆州福寿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从谂(唐赵州东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智藏(唐京兆华严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圆智(唐潭州道吾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法常(唐明州大梅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崇演(唐扬州慧照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齐安(唐杭州盐官海昌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恒政(唐京师圣寿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灵佑(唐大沩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玄策(唐黄州九井)[《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寰中(唐杭州大慈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寰普(唐洛阳韶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日照(唐衡山昂头峰)[《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宣鉴(唐朗州德山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藏奂(唐明州栖心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义玄(唐真定府临济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从谏(鉴宗)(唐洛京广爱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良价(唐洪州洞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藏廙(唐苏州)[《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大安(唐福州怡山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庆诸(洪諲,令达)(唐长沙石霜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道膺(唐洪州云居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有缘(唐缙云连云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义存(唐福州雪峰广福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元安(唐澧州苏溪)[《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