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向四果
读音:[si4 xiang4 si4 guo3]
谓小乘修行的位阶。说于第二十三卷(大正第二十九卷第一二二页)、同第二十四卷(同第一二三页)等。亦称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八(贤)圣。认为声闻是进至圣位之后,经由入门之位的四向及正位的四果,而断除三惑。即:须陀洹向(预流向)、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向(一来向)、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向(不还向)、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向是趣向之意,谓赴下一果位的因位。(1)须陀洹向(预流向)。至初果(须陀洹果)的因位。谓从发得见道无漏智的四善根位,至见道十五心之间的人。正将断尽三惑中的见惑,初见四谛之理的位。(2)须陀洹果(预流果)。初果,从见道第十六心至得斯陀含果前的人所住之位。谓已断尽见惑,为更断思惑而修习作观的位。将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是初次预入无漏道(初入圣者的流类)之意。(3)斯陀含向(一来向)。至第二果(斯陀含果)的因位,谓须陀洹果的人进而从欲界修惑(思惑)的一品至断除五品的中间。(4)斯陀含果(一来果)。第二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第六品,至得阿那含果的人所住之位。断除六品之惑,惟仍残留下品贪瞋癡的烦恼,故称此位为薄贪瞋癡。将斯陀含果译为一来果,是谓一度生于天界,再生于人界之意。蕌阿那含向(不还向)。至第三果(阿那含果)的因位。谓斯陀含果的人更进而断除思惑七品或八品的中间。阿那含果(不还果)。第三果,断尽欲界思惑第九品的人所住之位。居此位的尊者,因断除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于欲界,故译为不还、不来、或不来相。珯阿罗汉向。谓至声闻四果极位(阿罗汉果)的因位。至第三果的阿那含果,断除三界的见惑及欲界的思惑,更修行而断色界、无色界之惑时,称阿罗汉向。况阿罗汉果。小乘的果位,声闻四种圣果的最高位。译为无学、不生、杀贼、应供。此位是断尽三界的见惑、思惑,证得涅槃真空之理。上述之中,须陀洹向称为见道圣者,须陀洹果至阿罗汉向的六种称为修道圣者。又相对于阿罗汉果称为“无学”(所应学及应断的烦恼皆无之意),而称阿罗汉向为止的七种是“有学”。御书御义口传(第八○七页)富要四观心本尊抄拔书(第一七四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