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
读音:[wang2 chuan2 shan1]
人名。一六一九年~一六九二年。中国明末至清初的学者、思想家。出身湖南省衡阳。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不仅在经学、史学、文学上,表现杰出,在天文、历数、数学、水利、农业等的实用科学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一六二五年(明、天启五年)、七岁时,即已读遍十三经,人称神童。十四岁,由其父亲自教授五经的经义,考取秀才。同年,就读衡州的州学,读完藏书。船山怀抱经世救国的大志,于一六三八年(崇祯十一年)、二十岁时,与旷鹏升等共商大计,结成行社,翌年又与郭季林等人,筹设匡社。一六四二年(崇祯十五年)、二十四岁时,通过武昌的乡试;一六四三年(崇祯十六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遇上农民的叛乱猖獗,不得已返乡;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二十六岁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占据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占据衡阳时,把船山的父亲当做人质,强迫他们兄弟加入。但、船山却自残四肢,以示决不屈从之志,并在张献忠的监视下,父子一同成功脱逃出来。三十岁时,清兵南下,船山举兵失败,靠南明朝的永历政权(桂王)协助,而来到肇庆。但对所仰赖的永历政权感到失望,一度返乡。一六五○年(永历四年)、三十二岁时,又重返桂王处。然而,永历政权内部却分裂成刷新派与保守派,船山替纠弹保守派的友人辩护,因而得咎,被判斩刑。幸获高必正力保,才免于死罪,一六五一年(永历五年)、三十三岁时,返回故乡。三十五岁,以表明隐栖的决意,并为逃避清兵的追赶,而居住在常宁、南岳、湘西的山中。五十七岁时,在衡阳的石船山麓,盖了一座湘西草堂,终生隐栖此地,世人皆称船山先生。隐栖石船山后,埋首于经学研究。卒于一六九二年(清、康熙三十一年),享年七十四岁。船山的学说在理气论的方面,批判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只是在谈性或理的空虚空论,而对程朱的性学采取认同其为实学的立场。但是,他并非无条件的接受程朱学说。相对于朱子学的理气一元论,船山的学说是属于气之哲学。朱子将理与气以形而上下作区分,谓理先于气,所以实际上是理气二元论。船山虽将理与气的关系看作是“理气一源”(正蒙注?三),但主张“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思问录?内篇),又说:“理只以象二仪之妙,气方是二仪之实…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第十卷),谓理是依于气而存在,由于气的充满,理才有可能产生作用;并且认为,理不过是阴阳二仪的象征,气才是二仪的实体,存在于宇宙深奥的是气,此即是以气为主体的气之哲学,为承袭自北宋张载(横渠)的哲学。船山在道器论上,又提倡一套独特的理论。唐宋以来,道与器的关系,一直是以道优于器的道优先论为主流。船山既曾大略表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也”(正蒙注?一),承认是与程朱的形而上之道同义,亦指出:“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是道之器也”(周易外传、第五卷)、“无其器则无其道”(同前)、“治器者则谓之道,得道则谓之德”(同前),于形而下之器,承认其至上的价值。器是意谓有形之物,认为有形之物才是天下的根本。并且主张有器才有道的形成,器是由于人的关系而产生具有器的道,或获得本来之道。也就是说,器之道是由于人的主体关系,而产生其存在价值。又从人性论的层面,到王龙溪及李卓吾的欲望肯定论,严词抨击无善无恶说,还痛骂阳明学的良知说,而主张性善说。但是,船山并非全面否定欲望。因为就如李卓吾所说的“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这种思想在明、清二代,已随着地主制的进展,而日益明显得几乎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船山亦着眼于此种时代的动向,而说:“压住欲恶,按捺不发者为未至”(读四书大全说、第四卷),否定抑制欲望,同时又说:“只奉此当然之理以为依”(同前)、“俭于欲亦俭于德”(读通鑒论、第二卷),主张道德秩序的必要性,认为无限制的欲望肯定论须依理予以驾御。船山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有益于社会的学问),认为理想政治的实现必须仰赖经世根本书籍的经书及史书。尽管儒学原本就是重视经世的实学,但燃烧着强烈民族意识的船山却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出在心学,所以才在经学中找寻更能扭转时代的实学的必要性。并且将经书定位为讲述根本道理,史书在说明政治的利害得失,而重视两书。于现代中国,王船山被推崇为终结宋明两代的唯心哲学,首创新唯物主义的始祖。着有:、、、、、、、、、等书。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