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读音:[wang2 yang2 ming2]
人名。一四七二年~一五二八年。中国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阳明学的始祖。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名守仁,字伯安。謚文成。阳明是其号。父、王华是进士及第,后进任南京吏部尚书。阳明自幼勤读朱子学,同时好习诗文及兵法。又对朱子学抱持疑问,而涉猎佛教及道教。曾遍历俗谓“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之习)的思想。二十八岁,科举合格,成为进士,就任官职。不久,与上司的意见相左,被贬谪至龙场(今之贵州省)的蛮夷地方,担任驿丞。在此建立龙冈书院,再致力鉆研学问,悟得人称“龙场一悟”的“心即理”,提倡知行合一。由于继承与朱子对立的南宋陆象山的心即理说,故又被称为陆王之学。根据阳明的心即理说,一切之理皆备于我心,的格物就在正自己的心,而不是如朱子所说的穷外物之理,因此,从理之心而采取行动当中才有真正的知。其后获得平反,回到南京,但未留在中央,而在各地任官,并平定宁王之乱等,建立战功。晚年,担任两广(广东、广西)总督,然于讨伐南方的凯旋途中病殁。死后,遭佞臣的谗言,阳明学说一度被勒禁为伪学。阳明晚年,曾清算朱子、陆象山的学说,提倡独自的“致良知”说。这是将心即理说更彻底的予以阐扬,认为此一世界的理法或人间的道德规范,原本就具备在每个人的心中,将此心中之理予以扩充、实现时,便可在外界事物显现此理的一种心优先思惟。以此心即理为“良知”,此良知产生机能的状态便叫做致良知,而在日常上从事发现良知的工夫则称为“事上磨链”。致良知的学说又与北宋、程颢的“万物一体之仁”相结合,认为所有的人皆具平等的良知,且在本质上并无圣人与凡人、士大夫与民众的差别,因而形成阳明学普及民间的基础。凡此皆在摒除当时甚有势力的朱子学注重解释学、教养主义的倾向,以及禅宗的偏重个人、内省工夫,而力图在积极的投入社会之中,建立起自觉性、主体性的哲学思想。由其门人将阳明问答、书简予以集录而成的,亦对日本造成影响,有:中江藤树、熊泽蕃山、大盐平八郎等人继承阳明学。此外,其著作尚被编成三十八卷。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