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无我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wu2 wo3]

梵语anatman的译名。谓无固定的实体。尤其是经常用作“诸法无我”,此时的诸法是意味显现一切的事物、事象,诸法无我是谓一切的事物、事象不存在固定的实体之意。古印度哲学的我 古代的印度哲学是在深入思索人与世界、宇宙根源的过程中,假想有一种超乎朴实人格神只的实有,就在人的内心、且此为宇宙的根本。人的生命内奥存在着一种所谓“我”(atman)的根本原理,人人可藉由举行的祭仪而逐渐在自己内心建立“神圣的自我”(daiva-atma)。在早期的婆罗门哲学里,是将此“神圣的自我”予以扩大,认为死后重生于天(升天)是人生的理想。到了后来,更结合轮回说与我,而逐渐认为我是蓄积善业与恶业的轮回主体。此一时代的理想是追求藉由对轮回主体的我具有正确智能,而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亦即,我既是轮回的主体,同时亦是解脱的主体。关于我的正确智能,有主张个体存在内部所存在的我与宇宙根底所存在的梵(Brahman)相同(梵我一如)的一种认识(奥义书的哲学家?珊底哩耶︿Sandilya﹀之说),及主张我是超越“主体”或“客体”的相对观,只能用“非(neti)…、非(neti)…”予以表现的一种超然存在之说(同属奥义书哲学家?耶若婆佉︿Yajna-valkya﹀之说)等。佛教的无我说 相对于婆罗门教认为与宇宙根本真理同一、且常住不变的我存在于人的生命奥底,佛教则基于一切的存在本身并无不变的实体,而是瞬间瞬间重复着生起的“缘起”理论,故提倡无我说。这点在婆罗门教的体系上,虽说是建立“神圣的自我”,而在祭仪场所祈求的却不过是世间的荣华之类。而且,那类的祭仪经常以动物为牺牲而举行。在此种祭仪的根底存有对“我”的执着,即“我执”,此即佛教所批判之处。换言之,佛教的无我说所批判的是,只求自我升天或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举行形式上的仪式甚至不惜杀害动物的利己主义(我执)。佛教的无我说是主张经常不断地反问自己的情况,经常不断地磨练自己的一种态度。那种姿态亦可说是对所谓真实自我(真我、大我)的觉醒。后世佛教所说的我 在后世的佛教里,出现了一种认同婆罗门教的实有之我的见解。部派佛教、尤其是认为一切言语及概念的对象皆具有实体的“说一切有部”,几乎等于是认同婆罗门教的常住之我。又于后代,如的大乘经典中,亦有将一切众生内在的“佛性”表现成“大我”的情形。这些亦可视作是婆罗门教的阿特曼(atman。我)思想给佛教带来的影响。其实,佛教内部亦曾对此种见解施加批判,龙树就在等书中,展开破我(批判“说一切有部”的我实有论)。又于被视为无著(Asanga)与世亲(Vasubandhu)作的里,无著说:“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着,无义自我灭,大义依大我”(悟知此世间只有流转不已的事象,实体的我并不存在,存有的只是对产生苦恼之我的执着而已,则不具伟大意义的我便不存在,伟大的意义是仰赖于伟大的自己)。而世亲又就这段话加以解释为:“大义者,利益一切众生故。大我者,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故”。此处的“大我”,不外是以“大”即将一切众生视为“我”、视同自己的一种利他精神。认为此种利他精神才是真实的自己,即大乘佛教的主张。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