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读音:[xuan2 zang4]
僧名。六○二年~六六四年。中国唐代初期的僧侣。曾游历西域、印度,以翻译众多经典而闻名。俗姓陈,本名袆,河南省陈留人。十三岁出家,从其兄?长捷师在洛阳净土寺学经论。又从慧日听讲与,还从道岳学习俱舍,从法常、僧辨闻讲,因感于论旨有异同,所以赴印度各地寻求经典。当时与西域的交通为国法所禁,玄奘打破国禁,于六二九年(唐、贞观三年),由唐出发,踏上西行之途,经由天山南路进入印度。此后十七年间,巡历印度各地,遍求经典、拜访诸师。据说在摩诃陀国的那兰陀寺,向戒贤学唯识时,在戒日王所供养的大会中,当着大小乘僧三千余人、那兰陀寺学僧千余人的面前说论,而名声大噪。巡回印度各地、中亚细亚后,携回佛像、经典六百五十余部,于六四五年(贞观十九年)归抵长安。在弘福寺奉敕开始译经,以后陆续在弘法院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各寺从事翻译。所译经论以六百卷、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成唯识论十卷为首,多达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有奉太宗敕令撰着的十二卷。即是后世根据此书所作。与玄奘的传记,同被视为西域、印度的珍贵地志。相对于鸠摩罗什等人的旧译,而称为新译,一改从来译经的置重点于义意通达,而置重点于直译。以玄奘携回的唯识派经论为本,弟子慈恩大师基开立法相宗。大圣人在云:“像法之后五百岁,唐始,太宗皇帝御宇,玄奘三藏入月支,十九年间,见闻一百三十国之寺塔,多值论师,尽习八万圣教、十二部经之渊底,其中有二宗,所谓法相宗、三论宗是也。此二宗中,法相大乘,远绍弥勒、无著,近承戒贤论师,传回汉土,授太宗皇帝。此宗之意谓,佛教宜随机。为一乘之机,道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者,所谓法华经等是也。为三乘之机,说三乘真实、一乘方便者,所谓深密经、胜鬘经等是也。指天台智者等,不辨此旨”(第二八一页),感叹由于此法相宗的错误教义,“而法华经之实义遂于全国隐没”(同前)。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