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读音:[zi4 wo3]
(1)一般的含义一般是指个人、自己的用语。人类究于何时对自己的存在具有特殊意识虽不得而知,但以其它动物所未见的埋葬行为当做指标的话,则可想见,在不超过十万年前的尼安德塔人(Homo sapiens neandethralis)的时代,是认为人及动物在死后仍有延续的灵魂存在。此灵魂思想可见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在宗教及哲学的领域亦仍继续展开各项的探讨工作。但首次将此灵魂以自我(拉丁语的ego)一词展开探讨的,则是笛卡儿(Rene Descar-tes,一五九六年~一六五○年),自我一词因而成为近代哲学的用语。在笛卡儿以前是认为灵魂亦存于人类之外,例如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三八四年~前三二二年)便认为动物及植物亦有灵魂,又有认为酒精等的物质亦有灵魂存在的倾向。但是,笛卡儿为了将自然尽可能作出统一的解释,所以从唯物论的观点探讨自然,否定所谓灵魂驱动物质的见解,认为动物的行为并非存在于动物内部的灵魂作用,而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机械运动(动物机械论)。同时,笛卡儿又认为只有人类具有非物质的原理,这是不同于物质的实体,称为精神、心灵、自我等等(物心二元论),而自我拥有自发性的意志和理性,是人类行为主体性、责任性的根据。笛卡儿认为要以理性去认识心灵,而且它可以凭意志加以控制,其根源就在具有主体性、永续性,且为不变实体的自我;但、英国经验论的休姆(David Hume,一七一一年~一七七六年)认为,心灵不过是瞬间产生的种种观念束,并非具有永续性、且不变实体的自我,主张它只是可视情况而改变的一种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于其后的西方哲学中,亦曾就自我的问题展开种种的探讨,但至十九世纪后半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一八五六年~一九三九年)转而重视心灵的潜意识作用,提倡深层心理学的理论。其中是将心灵区分为平常的自我意识、本能及被压抑的情欲内所存在的潜意识、和良心作用的超我。认为自我亦是在种种的经验之中形成,并且指出,主体的决定对自我的心灵有其界限。目前由于脑科学的发达,已得知脑器官的损伤与自我意识的丧失有其关联。佛法上的含义于古印度的优婆尼沙土(奥义书)哲学,是将灵魂的根本原理称为原本意味呼吸的阿特曼(atman。我),此阿特曼可以视为相当于一般含义的自己。阿特曼是一个人永远不变的实体,因此意味轮回主体的一种实体的根本原理,而它又是所有的人皆共通的普遍实在者,且与宇宙根本原理的梵(Brahman)原本是同一,因而孕生所谓藉由体会此种同一而得解脱的梵我一如思想。于原始佛教是主张五蕴说,认为人只不过是身体要素(色)和精神诸要素(受、想、行、识)的合成,此等的要素又是易起变化(无常),因此不存在阿特曼(我)这种永远不变的实体,一切的存在皆是依缘而起,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形成,即所谓的无我说。但虽否定我是永远不变的实体,然于行为主体的我并不否定,“当以自己作灯明(洲)”亦被视为释尊遗言之一。实体之我的否定与行为主体之我(其后于宗教上是被视为轮回主体的我),二者关系在佛教的无我说衍生难题,所以在后来产生的大乘经典中,是将实体之我的否定,藉由空的思想予以洗练,至于行为主体、轮回主体之我的问题,唯识派是藉由导入阿赖耶识,且于如来藏思想以所谓佛性及如来藏的实体之我,使其在事实上复活(此可视作是优婆尼沙土哲学的导入),而试图解决。因此,佛教的无我说含有许多的问题。于中国、日本佛教,是重视大乘经典,尤其是讲说佛性的或,无我说则被轻视为小乘的教义,只有轮回主体之我的存在是被视为当然,因此,其与优婆尼沙土哲学的阿特曼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