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出自:《佛教哲学大词典 》

读音:[zui4]

违背规范或尊严事物的行为。具体而言,在违反法律(犯罪)、道德上的罪(不道德、恶行)之外,尚可区分宗教上的罪(罪恶、罪业),并认为上述的罪依其情节轻重将遭受各该不等的制裁(刑罚、社会的制裁、报应等)。 罪的观念形成在祭祀为中心的社会里,违反祭祀的行为即被视为罪。此时是视为有恶灵等的外在力量附着于人的身上,内在意义的罪意识较弱。随着社会及人际关系的进展,共通的约定事项被制定为社会规范,才有法律及道德的观念成立。基本的规范形成法律,于内在掌握的规范则形成道德及伦理。此道德意识称为良心,可以自律行为的内在力量使人产生自觉。此道德的罪意识与某些的绝对价值结合时,便产生宗教上的罪恶感。在建立超然的价值及存在的宗教里,更强烈可以感受到此种的罪恶感,造成其报应还伴随着一种的恐怖感。罪观念往往会以先天性的事物而带有容易陷入宿命论的层面。另一面,如佛教般,不建立超然者的宗教里,则强调罪业是自己招来的,由于因果关系而自己担负其责任的意义。基督教所说的罪基督教所说的罪,基本上是指违反神的旨意。相对于犹太教是以违反律法为犯罪,基督教则是将罪视为内在感受的倾向较为浓厚。在里,记载有亚当与夏娃因违反神的旨意,偷吃智能的果实而被逐出乐园的故事,将此原罪神话作内在解释的即是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扛起所有人类的原罪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相信耶稣此种赎罪行为的教徒便可消灭原罪。使徒保罗(Paul)又说,不相信神的爱、不爱神及邻人是出在自爱,强调神对于罪的惩罚。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四八三年~一五四六年)承袭保罗的思想,认为自爱正是罪的根源。其解决之道只有自觉自己的罪,而等待神的恩宠。佛教所说的罪于佛教是谓感得痛苦结果的恶因。第一百一十五卷(大正第二十七卷第六○一页)记载,罪有业、烦恼、恶行的三种,于身、口、意的三业中,意业为最重的罪;于一切烦恼中,邪见为最重的罪;于一切恶行中,又以破和合僧为最重的罪。第十八卷(同第二十九卷第九三、九四页)是将五逆罪称为五无间罪,以破和合僧为最重的罪。此外,罪的类别尚有十恶罪、谤法罪等的种种之说。用于罪障、罪业、罪根、罪恶等的语词。佛教认为恶的行为依照因果应报的原理而招得苦的果报(苦果),在此意味上,罪即是所谓的罪业(恶行为)。此罪业涵盖身、口、意(心)。可举出十恶业,谓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癡。为防止恶业而设立种种的戒律,不遵守此戒律(破戒)亦视为罪。又举出最重的罪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罪。但在中,是以诽谤正法为更甚于五逆罪的重罪,鲜明表现出其重视法的立场。净土教认为人本来就是罪业深重。尤其可见于日僧?亲鸾等人所强调的罪意识,十足反映末法的思想,其绝对他力的教义亦可说是近似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四八三年~一五四六年)所主张必须等待上帝恩宠的观点。净土教及基督教是强调人的罪业深重,相对的,、尤其是日莲佛法,则强调一切众生之内皆存在尊极的佛界生命,并说示任何罪业皆可依信受妙法、从事忏悔而得消除。例如结经的说有:“若欲忏悔者,端坐思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法第七七二页),日莲大圣人说示:“以妙之一字智火亦如此,不仅诸罪消失,众罪转成功德,此是变毒药为甘露也”(第一三八四页)、“虽属小罪,若不忏悔,难免恶道”(第九六一页)。相对于将人的存在从否定角度去作观察的宗教,而从肯定角度去看待人,强调人的生命尊严与伟大性的,其特色亦可说是表现在此种的罪观念。御书转重轻受法门(第一○四○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