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舍
出自:《佛学大词典
》
梵语upeks!a^,巴利语upekkha^ 或 upekha^。音译忧毕叉。意即平静、无关心。(一)全称行舍。俱舍宗以舍为遍一切善心共起的心所之一(十大善地法),唯识宗则列为善心所之一。即远离惛沈之沉没与掉举之躁动,为不浮不沈,保持平静、平等之精神作用或状态。
关于舍之说法,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四皆谓,‘舍’即平等正直、无警觉之性,而住于寂静之心;于唯识大乘则认为依于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等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而住于寂静、无有杂染之心境。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以‘舍’为七觉支中之舍觉支,为‘奢摩他品’所摄。摩诃止观卷三上,转用此义而以舍为中道观之异名。[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成唯识论卷六]
(二)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又称舍受、不苦不乐受(梵aduh!kha^sukha -vedana^ )、不苦不乐觉。即非苦非乐的下意识之印象感觉。伴有舍受之禅定,称舍俱定(巴upekkha^-sahagata-sama^dhi ),指色界第四禅定、四无色定及依舍俱欲界善净心之欲界定。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以三受业配三界九地,广果系之善业及无色界系之善业为顺不苦不乐受业。又于八识中,前六识皆与三受相应,第七、第八两识仅与舍受相应。成实论卷六辩三受品依杂阿含经卷十七之意,谓乐受中有贪使,苦受中有嗔使,不苦不乐受中有无明使。又不苦不乐受,其相寂灭,如无色定,以寂灭之故,烦恼细行,凡夫以为解脱,故以之为无明使。又巴利佛教中以舍为十波罗蜜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俱舍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五、清净道论卷三](参阅‘三受’559)
(三)舍失之义。为‘得’之对称。即已得而今舍失之。与‘不成就’同义。[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三、卷一一七、杂阿毗昙心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一]
(四)悉昙字嵪(s/a)。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舍、赊、奢、奢、赦、柘、设、烁、铄。舍字门,一般多举寂静、寂静不可得之义。盖由梵语s/a^nta(赊多)、s/a^nti(扇底)转释而来,意译寂静、寂灭;乃取自二字之字头 s/a(舍)。大日经疏卷二谓(大三九·六五五中):‘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方等大集经卷十、海意菩萨所问经卷十二、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字母品等,皆以唱舍字时,出一切奢摩他毗钵舍那之声,此即由梵语s/amatha(止) -vipas/yana(观)转释而来。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载舍为信进念定慧(梵s/raddha -virya-smr!ti-sama^dhi-prajn~a^ )之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解释此字为远离三箭之义。新华严经卷七十八载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大日经疏卷七]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