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无覆无记
出自:《佛学大词典
》
梵语anivr!ta^vya^kr!ta。为‘有覆无记’之对称。又作无覆、净无记。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种。无覆无记,即指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据俱舍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七、法宗源卷本等所载,无覆无记可分为有为与无为两类:(一)有为无记,即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更分为五种,即:(1)异熟无记,又作异熟生,为由过去善、不善之因所生之异熟果体;以其不覆障圣道,故为无覆无记。(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心,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因其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故其性无记。(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心,有身工巧、语工巧二种。刻镂等之身工巧,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歌咏等之语工巧,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处为体,其性皆为无记。(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指天眼、天耳二种神通自在及其变化;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其性亦为无记。(5)自性无记,即前四种以外其余一切无记性之有为法皆称为自性无记。(二)无为无记,即非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亦称胜义无记,例如三无为中之非择灭无为及虚空等,皆属于无为无记。
俱舍论光记卷二,就‘十八界’所包含之法加以分别其中之无覆无记法,先就无记之眼等五根及香、味、触等共计八界而言,异熟无记遍通于此八界,威仪、工巧、通果等三种无记通于香、味、触等三界,自性无记通于长养之五根及内外之香、味、触等八界。复就色、声二界而言,异熟无记仅通于色界,威仪、工巧、通果、自性等四无记通于色、声二界。又就眼识等‘七心界’而言,异熟、威仪、工巧等三无记遍通于七心界,通果无记通于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且于此六种无记中,胜义无记为无为法,自性无记为长养之五根及得与非得等法,皆不通于七心界,故若就‘唯心’与否而区别此六种无记法,则仅有异熟、威仪、工巧、通果等四项属之,称为‘四无记心’。
于欲、色、无色等三界中,欲界之无覆无记具有四无记心,色界具有除工巧无记以外之其余三项,无色界则仅有异熟无记一种。又于四无记心中,异熟无记能攀缘六根、六境等十二处而起作用,威仪、工巧、通果等三无记能攀缘色、香、味、触等四处而起作用,而工巧无记中之语工巧无记及通果无记亦能攀缘声处而起作用,故亦遍通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品类足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七、卷九十五、卷一二六、卷一四四、俱舍论卷二、卷三、卷六、卷十三、顺正理论卷十一、卷三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观音义疏(二卷) , 妙法莲华经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传序注并释及南序) , 大般涅盘经玄义(二卷) , 大般涅盘经疏(古十八卷或作二十六卷或作三十三卷) ,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 菩萨戒义疏(二卷) ,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 菩萨地持经(八卷) , 决定藏论(三卷) , 王法正理论(一卷) , 显扬圣教论(此论一部,总二十卷,乃瑜伽师地论之枢要也。) ,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 辩中边论颂 , 辩中边论(三卷) , 中边分别论(三卷) , 摄大乘论本(三卷) , 摄大乘论(二卷) , 摄大乘论(三卷 有慧恺序) , 楞伽经唯识论(有序一名破色心论) , 大乘唯识论 , 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 大乘成业论(一卷) , 业成就论(一卷) , 大乘五蕴论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 因明入正理论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