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弥曼差学派
出自:《佛学大词典
》
弥曼差,梵名Mi^=ma^m!sa^ ,考察研究之义。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即重视祭祀,主张声常住之声显论师。又作弥曼蹉学派、弥■娑学派、弥息伽学派、弭曼差学派。
盖于印度,考究古代婆罗门经典吠陀之所说,分为二派。一为根据梵书前半之仪轨、释义,以实行祭祀为重心,兼论究会通其疑义异说,即以吠陀行祭品为研究对象者;另一派则根据梵书后半之奥义书,主要以考察‘梵’为目的,即以吠陀智品为研究对?象者。此二派皆称弥曼差学派,又前者特称弥曼差学派、业弥曼差学派(梵Karma -mi^ma^m!sa^ )、前弥曼差学派(梵Pu^rva -mi^ma^m!sa^ ),后者称为吠檀多学派(梵Veda^nta )、智弥曼差学派(梵Jn~a^na -mi^ma^m!sa^ )、后弥曼差学派(梵Uttara -mi^m=a^m!sa^ )。两派关系密切,皆视吠陀天启(梵s/ruti )为最高权威,足以代表正统婆罗门之思想。
今所谓弥曼差学派,即指前者,即于西元前二、三世纪顷(一说四、五世纪),耄米尼(梵Jaimini )研究吠陀之祭事,取舍诸种不同学说而组织成之新学派。经论中所称之‘声显论’、‘从缘显了宗’即指此派。主张吠陀之声为绝对常住,且以吠陀所?说之祭祀为法(梵dharma )为其主旨。西元二世纪顷(一说五、六世纪),该派圣典编纂完成,计十二章六十节二七四二句。相传为开祖耆米尼所作,称为前弥曼差经或弥曼差经。五、六世纪顷,弥曼差经与吠檀多经之注释陆续问世,盖此时代,该派与吠檀多派相通,互补其义之不足,以显扬正统婆罗门之思想。
及至六世纪,萨跋罗斯马米(梵S/abarasva^min )出世,为排斥佛教之‘无我’说,注释弥曼差经,即所谓萨跋罗注(梵S/abara -bha^s!ya ),为现存弥曼差经最早且最具权威之作。七世纪时,鸠摩利罗(梵Kum=a^rila ,童中尊)、婆罗拔伽罗(梵Prabha^kara )等相继而出,更注萨跋罗注,且采因明、量论等他派学说,以敷演该派学说,共唱诸多新义。
鸠摩利罗极力排击佛教,鼓吹婆罗门思想,其门流称巴达派(梵Bha^t!t!a )。婆罗拔伽罗一派即称古鲁派(梵 Guru ),繁荣于一时,后渐次式微,派祖之注书遂告散佚。此后弥曼差派与吠檀多派乖离,甚至两派互相对峙。而鸠摩利罗一派至后代仍甚为活跃,十四世纪顷,复注派祖之评注者相继出现,亦制有种种注释,迄至于今。[成唯识论卷一、金刚针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阅‘声论’6500)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以弟子别而别我 , 以道迹知见清净 , 令三受形世间转 , 令无伺求得其便 , 末伽梨瞿舍梨子 , 生如实无间等观 , 因所说善习得义 , 如本见息道骸骨 , 有名假赁至华鬘 , 有因有缘世间集 , 有因有缘集世间 , 有似趣涅盘道迹 , 有身灭正受而得 , 有法一义种种味 , 有无食无食念者 , 有无食无食舍者 , 有无食无食乐者 , 有业报而无作者 , 有贤道而有贤观 , 有秽污眼耳知法 , 何由过去世有耶 , 何法有故老死有 , 何法缘故老死有 , 忌讳吉庆见所系 , 决定正向三菩提 , 彼不施设有无穷 , 彼彼真实三昧相 , 于如法有十诘责 , 于彼为信为不信 , 于苦大乐更乐想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