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无性
出自:《佛学大词典
》
梵语trividha^ nih!svabha^vata^。系针对遍计所执等三性之有法所说三种无性之空义。又作三种无自性性、三无自性、三种无性。即就遍、依、圆三性而论各无自性之义,分别有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一)相无性(梵laks!an!a-nih!svabha^vata^ ),又称相无自性性,乃针对遍计所执性而立。盖遍计所执性为所谓‘情有理无’,迷情之上虽有,唯不过是当情所现之假相,譬如空华,于理而言,体、相俱无,故称相无性。(二)生无性(梵utpatti -nih!svabha^vata^ ),又称生无自性性,乃针对依他起性而立。盖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梵parama^rtha -nih!svabha^vata^ ),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真如为殊胜之真理,亦为根本无分别智之对境,故称胜义。谓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此即真如,亦即唯识实性。然此三无性被视为‘密意说’,而非‘了义’,因三自性中之后二自性,其性非无;今假说其无性者,是为否定世俗所执持之‘实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卷七十四、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辩中边论卷上、三无性论](参阅‘三性’563)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八因大悲异悲 , 八圣道支择摄 , 八十九沙门果 , 八智证得空理 , 八智各有四种 , 八何词及八若词 , 八种语略具三德 , 八苦与三苦相摄 , 八苦相显三苦性 , 八缘起十五种变异 , 八损害门八利益门 , 八十随好能惑之业 , 八识自性非定一异 , 八圣道支二处所摄 , 八支圣道三种修法 , 八非有想非无想论 , 八捺落迦增各十六 , 八法具摄一切大乘 , 八种律仪总立为三 , 八种佛教所应知处 , 八种圣言及非圣言 , 八种教授三处所摄 , 八种分别能生淫贪 , 八种分别能生三事 , 八地断二愚及彼粗重 , 八种清净品补特伽罗 , 八圣支道法最胜无罪 , 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 , 八种三摩钵底能舍八事 , 八种正愿所摄可爱生因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