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摄论宗
出自:《佛学大词典
》
为我国十三宗之一。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又取弘通摄论之义,称为通论家;宣扬此宗之诸师,称为摄论师、摄大乘师。以陈代真谛(499~569)为开祖。摄大乘论前后有北魏佛陀扇多、陈代真谛、唐代玄奘等三译,又别有隋代达摩笈多、行矩等共译之摄大乘论释论中所揭之论文及西藏译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译为正所依。
梁太清二年(548),真谛因武帝之请入建康,寻以兵乱流徙各处,陈天嘉四年(563 )止住广州制旨寺,译摄大乘论三卷与世亲释论十二卷,同时宣讲之,并撰义疏八卷。又别译决定藏论、三无性论、转识论等,制九识义记等,成一家之说。门人慧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旷等均各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岳、智光、慧休等,随其师于隋开皇十年(590)奉敕入长安,尔后南方遂无摄论讲主。此前,开皇七年,昙迁已入长安,始讲此论,净影寺慧远、昙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后,文帝建禅定寺,以昙迁为寺主,昙迁先后撰著摄论疏十卷、九识章等,禅定寺遂成为此宗重镇。逮道尼等北上后,摄论研习之风愈盛。盖陈迄隋、唐,法将辈出,先后有法常、智俨、慧休、灵范、神照、道杰、僧荣、慧琎、静嵩、智凝、法护、道因、僧辩、智则、道积、道基、善慧等诸师宣扬摄论教义。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识,将此论摄入成唯识论援引十一部论之一以后,此独立学派遂告式微,乃至与法相宗合并而废绝。日本研究此宗者多系南都法相家。
摄大乘论立十种胜相,以阿梨耶识为诸法之依止,又说明一切法之相性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由此而入唯识观,修六波罗蜜,又于欢喜等十地学戒、定、慧,以证无住处涅槃之果,得无分别智,显现三身,摄论宗主要教义即在诠明摄大乘论所说。惟真谛在八识之外,别依楞伽经、决定藏论等,而倡九识义,即于八识之外,立阿摩罗识为第九识,第八阿梨耶识为有漏随眠识,第九阿摩罗识则为真常净识。真谛所着今皆不传,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三可略窥此说,大抵,真谛名第七识为阿陀那,唯我执烦恼障,而无法执;第八阿梨耶识有解性、果报及染污三种义,染污之第八识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之第八识缘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识有成佛义;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之能缘义,名为识。
此宗诸师有关净土之分类,多取四土说,即:化净土、事净土、实报净土、法性净土。其中,又多以阿弥陀佛之净土为真净土,依摄大乘论别时意趣之说,否认凡夫之顺次往生,有阻净土教义之弘通。[法华玄义卷五、维摩经玄疏卷二、卷三、卷五、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摄大乘论疏卷五、摄大乘论抄、摄大乘论章卷一、摄论章卷一、摄大乘义章卷四、续高僧传卷一至卷四、卷十至卷十五、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二、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七、卷八](参阅‘九识义’160、‘阿摩罗识’3671)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