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苦行

出自:《俗语佛源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如佛经上提到的“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称“苦行外道”。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教斥为“无义苦行”。佛教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释氏西域记》谓:“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即指此事。当然,适当的“苦行”,包括生活俭约、勤于劳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赞许的。南传佛教提倡的“头陀行”,即僧人行脚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传·昙无竭》载:“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勤苦或舍身为人的僧人称为“苦行僧”或“苦行头陀”。宋·洪迈《夷间乙志·法慧燃目》记载:“绍兴五年大旱……苦行头陀潘法慧者,默祷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铁弹投诸火,煅令通红,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满空,大雨倾注,阖境沾足。”此外,佛寺专事劳作的净人(未出家者)也称“苦行”。如《景德传灯录·丰干》:“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今亦以“苦行僧”比喻生活及其清苦的人。如:他为了事业,四十多岁还不成家,放弃了一切娱乐,足不出户,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权)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志贤(唐太原甘泉寺)[《宋高僧传》卷第九] , 惟忠(唐黄龙山)[《宋高僧传》卷第九] , 希迁(唐南岳石头山)[《宋高僧传》卷第九] , 神会(唐成都府净众寺)[《宋高僧传》卷第九] , 法钦(唐杭州径山)[《宋高僧传》卷第九] , 道树(唐寿春三峰山)[《宋高僧传》卷第九] , 慧空(元观)(唐陕州回銮寺)[《宋高僧传》卷第九] , 崇珪(全植)(唐洛京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九] , 道一(智藏)(唐洪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十] , 志满(唐宣州灵汤泉兰若)[《宋高僧传》卷第十] , 光瑶(道坚)(唐沂州宝真院)[《宋高僧传》卷第十] , 灵坦(唐扬州华林寺)[《宋高僧传》卷第十] , 道通(唐唐州紫玉山)[《宋高僧传》卷第十] , 怀晖(唐雍京章敬寺)[《宋高僧传》卷第十] , 惟宽(宝修)(唐京兆兴善寺)[《宋高僧传》卷第十] , 遗则(唐天台山佛窟岩)[《宋高僧传》卷第十] , 灵默(志闲)(唐婺州五泄山)[《宋高僧传》卷第十] , 道悟(崇信)(唐荆州天皇寺)[《宋高僧传》卷第十] , 圆寂(掘多)(唐邺都)[《宋高僧传》卷第十] , 甄叔(唐袁州阳岐山)[《宋高僧传》卷第十] , 怀海(唐新吴百丈山)[《宋高僧传》卷第十] , 恒月(真亮)(唐潭州翠微院)[《宋高僧传》卷第十] , 思公(昙真)(唐襄州夹石山)[《宋高僧传》卷第十] , 石藏(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宋高僧传》卷第十] , 自在(一钵和尚南印)(唐洛京伏牛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无业(唐汾州开元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如会(唐长沙东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天然(唐南阳丹霞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太毓(唐常州芙蓉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昙藏(灵彖,超岸)(唐南岳西园兰若)[《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