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智者愚者前中后际差别
出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
p1154
瑜伽九十三卷十八页云:于此正法毗奈耶中,虽复愚智俱从前际至于中际、幷由二种根本烦恼、集成如是有识之身,此身为缘、于外所有情非情数名色所摄所缘境界,领纳三受;然其智者、于彼一切前中后际,与彼愚者、大有差别。当知此中于其中际有差别者,谓由二种根本烦恼、集成如是有识之身;于现法中,此二皆断。断此二故;于当来世,无复有彼识所随身。是卽名为后际差别。问:何缘智者、成智者性?答:于现法中所有集谛、及于后际所有苦谛、皆离系故。问:何缘愚者成愚者性?答:于断彼二,无力能故。曾习圣教,名为智者。先已寻求智资粮摄诸梵行故。于其圣教曾未修习,名为愚者。彼相违故。当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际差别。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僧端(﹝宋﹞(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二] , 光静(﹝宋﹞(广陵中寺)[《比丘尼传》卷二] , 善妙(﹝宋﹞(蜀郡)[《比丘尼传》卷二] , 僧果(﹝宋﹞(广陵)[《比丘尼传》卷二] , 静称(﹝宋﹞(山阳东乡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二] , 法相(﹝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 业首(﹝宋﹞(东青园寺)[《比丘尼传》卷二] , 法辩(﹝宋﹞(景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 道综(﹝宋﹞(江陵三层寺)[《比丘尼传》卷二] , 慧浚(﹝宋﹞(竹园寺)[《比丘尼传》卷二] , 宝贤(﹝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 法净(﹝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 慧耀(﹝宋﹞(蜀郡永康寺)[《比丘尼传》卷二] , 法缘(﹝齐﹞(东官曾成)[《比丘尼传》卷三] , 昙彻(﹝齐﹞(南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三] , 僧敬(﹝齐﹞(崇圣寺)[《比丘尼传》卷三] , 僧猛(﹝齐﹞(盐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 妙智(﹝齐﹞(华严寺)[《比丘尼传》卷三] , 智胜(﹝齐﹞(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三] , 僧盖(﹝齐﹞(禅基寺)[《比丘尼传》卷三] , 法全(﹝齐﹞(青园东寺)[《比丘尼传》卷三] , 净晖(﹝齐﹞(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三] , 昙简(﹝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 净珪(﹝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 慧绪(﹝齐﹞(集善寺)[《比丘尼传》卷三] , 超明(﹝齐﹞(钱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 昙勇(﹝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 德乐(﹝齐﹞(剡齐兴寺)[《比丘尼传》卷三] , 净秀(﹝梁﹞(禅林寺)[《比丘尼传》卷四] , 僧念(﹝梁﹞(禅林寺)[《比丘尼传》卷四]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