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身

出自:《佛学大词典 》

梵语buddha-ka^ya,巴利语同。指佛之身。有关佛陀生身之殊胜及其实身之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此后至部派佛教时代,分别论者与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之说,其寿量、威力皆具有无限性;此或指佛之肉身(即生身)而言。然有部提出异论,主张佛之生身亦为烦恼之果,故仍属有漏;但承认佛所成就之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或佛之教法尽属无漏,此称为法身(梵dharma -ka^ya )。法身者,乃佛之所以为佛之根据,即非肉眼所能见之理佛,如此之法身与生身合称为二身。有部等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者为五分法身,如此之功德法亦称作法身。
 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身论随之急速开展。先是法身内容之变化,谓法性真如为法身。据无著之金刚般若论卷上载,经典即言说法身;对此,依修行证得始示现之法身,称证得法身。故大乘佛教兴起后,始称真如理体为法身,更进而称生身为应身(梵nirma^n!a -ka^ya ),并在两者之间别立报身(梵sam!bhoga -ka^ya ),故在十地经论卷三、梁译摄大乘论卷下等成立法、报、应三身说:(一)法身,又作法佛、法身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实佛、第一身、真身。大乘佛教虽完全承受有部之法身说,但其特色在以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为法身,指佛陀之本身,或立如来藏为法身。(二)报身,又作报佛、报身佛、受用身、受法乐佛、受乐报佛、食身、应身、第二身。指悟真理而有功德(因行果德)之具体普遍之身。此身既非永远的真理之身,亦非无常的人格之身。在菩萨因位时所立之愿与修行,其结果显现受乐之佛,即为报身,如阿弥陀佛。报身以大慧、大定、大悲为体,具足无量之色相、功德与乐相,佛之净土系以此报身为因而成立,菩萨在净土受法乐,亦以报身为因。大智度论称之为法性身、真身、法性生身,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则称此为应身。(三)应身,又作应佛、应身佛、应身如来、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陀之现身,乃为救济众生,应众生之根机(受教者先天之能力与性格)所显现之人格身,如释迦牟尼佛,通常其身长为一丈六尺(即丈六)。此三身之关系,如月之体、光、影,称为一月三身。具体言之,法身之理体是唯一、常住不变,故以月之体为喻;报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体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为喻;应身具变化之作用,从机缘而现,故以月影映现水面为喻。
 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谓(大三一·二四九下):‘如来身亦有二种得:一、自性得,是法身;二、人功得,是应化两身。为显异人功所得,故立自性身。依止自性身,起福德智慧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谓净土清净及大法乐。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于他修行地中,由佛本愿自在力故,彼识似众生变异显现,故名变化身。’佛地经论卷七分受用身为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二种,合前之法身、应身,共称四身。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颂品,分法(自性)、报(受用)、化(变化)、变化(等流)之四身说。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分化佛、报佛及如如平等智慧佛等三佛,其他合部金光明经卷一、解深密经卷五等亦各有三身之说。
 佛身论之问题,起于佛灭后,至部派时代乃生起论议,上座部基于现实立场而反对,大众部则尚理想。后大乘佛教兴起,更盛行菩萨成佛之说,对佛陀之考察渐次进展,以般若为始,维摩、首楞严、法华、涅槃、华严、大日等诸大乘经典皆发表深远之佛陀观,随而促进有关佛陀所说法及所住国土之理论,构成佛教教义之重要部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卷一七三、异部宗轮论、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卷九十三、成唯识论卷十、佛性论卷四、般若灯论释卷十三](参阅‘二身’199、‘三身’555、‘化身’1324、‘四身’1699 、‘生身’2063)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