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六妙门

出自:《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网友正在查: 慧荣(陈杨都庄严寺)[《续高僧传》卷八] , 昙延(隋京师延兴寺)[《续高僧传》卷八] , 慧远(隋京师净影寺)[《续高僧传》卷八] , 宝海(周益州谢镇寺)[《续高僧传》卷九] , 智方(隋益州龙渊寺)[《续高僧传》卷九] , 罗云(隋荆州龙泉寺)[《续高僧传》卷九] , 法安(隋荆州等界寺)[《续高僧传》卷九] , 慧哲(隋襄州龙泉寺)[《续高僧传》卷九] , 慧暅(隋江表徐方中寺)[《续高僧传》卷九] , 慧弼(隋常州安国寺)[《续高僧传》卷九] , 灵裕(隋相州演空寺)[《续高僧传》卷九] ,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智闰(隋襄阳沙门)[《续高僧传》卷十] , 智聚(隋吴郡虎丘山)[《续高僧传》卷十] , 慧旷(隋丹阳聂山)[《续高僧传》卷十] ,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5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