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
返回首页 保存到桌面 意见/报错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 在线佛学大辞典 - 佛学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词典 佛教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下载 佛学大辞典 在线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教舞蹈

出自:《佛学大词典 》

印度自古已见舞蹈之记录,如梨俱吠陀中所述。今由佛传文学中描写之宫廷歌舞,可知在佛陀时代业已普遍,然佛教教团禁止僧侣行歌舞音乐或观听,此规定见之于沙弥十戒中,在家佛教信徒则不在此限。由马鸣所编之佛剧‘舍利弗之所说’(梵S/a^riputraprakaran%a ),戒日王(梵S/ri^hars!a )编的‘龙王之喜’(梵Na^ga^nanda ),或从本生谭(梵Ja^taka )文学之记载与描述,乃至山琦(梵Sa^nti )遗迹之雕刻、阿旃多石窟(梵Ajanta^ )之壁画等,皆可了解佛教徒舞蹈之情形。然在印度,舞蹈之传统系以印度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并无特别独立专属佛教之舞蹈。
 有关舞蹈最古之文献为婆啰多剧论(梵Bha^rati^ya Na^t!yas/a^stra ,三至四世纪),其内容记载印度传统舞蹈之起源与发展。印度舞蹈与宗教之结合,始于作为主神湿婆(梵S/iva )之献礼。现今印度举行传统古典舞蹈以如下四处为代表:(一)巴拉德纳泰姆(Bha^rata Na^t!yam),(二)迦达迦利(Katha^l勹),(三)迦塔库(Kathak ),(四)摩尼普里(Man!ipur勹)。此类传统舞蹈皆取材自大史、罗摩耶那叙事诗,与吉栗瑟拏(梵Kr!s!n!a )神话之宗教文学等。至今缅甸、泰国、印尼等地之舞蹈亦继承其传统,然尚未发展成佛教舞蹈。
 另于西藏喇嘛教,有专门用于祭礼之舞蹈,俗称跳鬼,亦用于祈病延寿之时。行祭仪时,舞者至少有一人,至多可达十六或二十人。舞者头戴鬼、兽等面具,身着华丽之服饰,舞姿亦有优美如天女者。其种类有供养舞、地镇舞(奠基仪式之舞)、拂恶鬼舞等,乃起源于九世纪顷,西藏恶王朗达磨(836~841 在位)欲灭绝佛教,而大肆毁寺杀僧,时有喇嘛吉祥金刚(藏Dpal-gyi rdo-rje )佯装以奇妙舞蹈献王,且舞且行,渐逼近后,趁王不意,将之射杀。恶王死后变为精灵,常出入寺中作祟,故后世多行此舞以驱王之恶灵;久之,成为喇嘛教特殊祭仪之一。
 韩国佛教,于李朝时代(1392~1897),梵呗极为盛行,佛教舞蹈‘僧舞’亦随之大为流行。僧舞之起源极早,至少在高丽时代(936~1391)即有此一佛教舞蹈存在。李朝时代最值得瞩目之佛教舞蹈,即世祖时之‘莲花台舞’。此莲花台舞乃世祖五年(1460)时与‘灵上会上曲’同时制作者,据‘慵斋丛话’一书记载,可窥知其梗概。即先于舞台布置香山、池塘等,复于周围绘上彩花图样,悬挂灯笼,东西二边并安置两对莲花,舞妓即于其中翩翩而舞,其间并有吟唱南无阿弥陀佛或观音赞等佛偈以应和者。李朝末年,佛教界更大力推广梵呗与‘施风舞’,然至西元一九一○年日本侵占韩国后,发布‘朝鲜总督府寺刹令’,制定各本山之管理条文,同时亦禁止僧侣之梵呗、舞蹈等活动。
 在日本,经印度、西域、中国、韩国而传入之舞蹈,常被用为佛教仪式、供养、布教之具,而发展为一套独特之佛教舞蹈。例如伎乐乃推古朝从百济传入之无言假面舞乐,圣德太子以之为佛教舞乐加以奖励。舞乐系传自中国之雅乐,改作于平安时代。圣武朝,印度婆罗门僧菩提仙那(梵Bodhisena )与林邑僧佛哲(Fattriet)至日本,传授源于印度之‘林邑八乐’,由是日本佛教舞乐隆盛。林邑八乐即:菩萨、迦陵频、陵王、安摩与二舞、倍胪、拔头、胡饮酒、万秋乐等,皆取自佛教之材料。此外,唐乐之‘散手破阵乐’亦属佛教舞乐之一种。猿乐(散乐)系源自印度、西域之舞乐,于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平安时代则有咒师艺、田乐等,其时佛教行事逐渐艺能化,乃至成为专门之演艺活动。咒师艺包含龙天手、毗沙门手、鬼手等。又咒师艺、今样、白拍子等皆衍生于猿乐,久之相互融合产生歌舞剧之‘能’;‘能’复与滑稽艺之‘狂言’合并为‘能乐’,成为日本独特之舞台艺术。此外,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之布教舞蹈,即一面念佛一面咏唱和赞,复敲叩钟鼓,舞之蹈之,此类布教舞蹈统称为念佛踊、念佛跃、踊念佛、踊跃念佛、欢喜念佛。如天台宗之空也所创之空也念佛(又称钵叩念佛)、时宗开祖一遍(1239~1289)之踊念佛、唱咏法华经经题而舞踊之题目踊、京都修学院之大日踊、盂兰盆会时之盆踊等,皆为佛教舞蹈结合日本乡土艺术所呈现之民俗舞蹈,亦为今日日本文化极为特殊之一环。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能查询网
万能查询网公众号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2008-2024 查询角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