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点
○鼓 更 ●版 点
白圈鼓为更,黑圈版为点。点局更点,此为準。
《唐书?百官志》云:“漏刻博士,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版更□柝点
黑圈版为更,白方柝为点。巡点更点,此为準。
初更
昏鼓三通,击法见〈昏鼓〉处。次戛鼓磉三通。
一点:[○@鼓]●、[○@鼓]●、[○@鼓]●,点局鼓板。库司大鼓、大版同。已下例知,此三板为出寮板,卷帘也。
●[□@柝]、●[□@柝]、●[□@柝],巡点版柝。堂前、首座寮、众寮、方丈巡廊,合鼓板击之,已下例知。
忠曰:“余观日本更点之图数本,并打初更一点,今按谢肇浙说,初更不打第一点、第二点,而自第三点发,于此禁夜行人。五更到第三点而止,于此放行人,乃不打第四点、第五点。余此图之后,详引依此,则日本更点打初更一点者,非也。”
大钟一通半, 以三十六下为一通,一通半实五十四下。其法:初十八缓打,次十八敛打,又次十八缓打,都五十四下。候二点。若打二点,则可到此打二点鼓板,然后鸣次下大钟。然二点省不打,故直接此大钟,又鸣大钟一通半。
又鸣大钟一通半,合前三通,都一百八下也。
此名昏钟。昏钟鸣,点灯。钟第一通,都寺入佛殿烧香,鸣殿钟三下,正面三拜。自库司、山门至僧堂龛前炷香,归位。第三通时,住持入殿烧香,鸣殿钟七下。盖祖堂一下、普庵一下、土地一下、三尊三下、正面礼拜一下。自库司、山门至僧堂龛前烧香,巡堂一匝,归位。住持入堂时,昏钟三通终。首座闻住持烧香钟,出寮入堂龛前烧香,归位。
次戛鼓磉三通。
三点:○●●●、○●●●、○●●●。
●□□□、●□□□、●□□□。
忠按:中华初更,省第一点、第二点,与五更省四、五二点,都二十一点矣。如日本二十五点图,去五更四、五,同中华。至初更,但去第二点,然则打者二十二点,故《敕修清规?大坐参》旧解云:“初更一点,鼓一板一,如此三度。次初更二点间,鸣大钟三通,总百八下。钟绝,初更三点之后,钟鼓不共鸣,去可鸣大钟一通半之顷,然后初更四点,鼓一板四,如此三度。又少时,初更五点,鼓一板五,如此三度。更经少时,鸣钟十八下,此谓定钟。”
四点:○●●●●、○●●●●、○●●●●。
●□□□□、●□□□□、●□□□□。
五点:○●●●●●、○●●●●●、○●●●●●。
●□□□□□、●□□□□□、●□□□□□。
《南禅规式》版柝,但于初更五点及四更五点鸣之,余不鸣版柝。
定钟十八下。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之,坐禅于是止,又有少时打二更。《莹山清规》云:“一更三点之后鸣定钟。”如前〈定钟〉处辩。
二更
一点:○○●、○○●、○○●。
●●□、●●□、●●□。
鸣火铃。呼照顾火烛,巡廊警火,点局行者掌之。或云:鸣火铃在二更二点后。火铃之后,诸寮收灯。自次二点至四更一点,库司番头者主之。
二点:○○●●、○○●●、○○●●。
●●□□、●●□□、●●□□。
三点:○○●●●、○○●●●、○○●●●。
●●□□□、●●□□□、●●□□□。
四点:○○●●●●、○○●●●●、○○●●●●。
●●□□□□、●●□□□□、●●□□□□。
五点:○○●●●●●、○○●●●●●、○○●●●●●。
●●□□□□□、●●□□□□□、●●□□□□□。
三更
一点:○○○●、○○○●、○○○●。
●●●□、●●●□、●●●□。
二点:○○○●●、○○○●●、○○○●●。
●●●□□、●●●□□、●●●□□。
三点:○○○●●●、○○○●●●、○○○●●●。
●●●□□□、●●●□□□、●●●□□□。
四点:○○○●●●●、○○○●●●●、○○○●●●●。
●●●□□□□、●●●□□□□、●●●□□□□。
五点:○○○●●●●●、○○○●●●●●、○○○●●●●●。
●●●□□□□□、●●●□□□□□、●●●□□□□□。
三更五点后,报方丈、首座寮、都寺寮,以打四更之点。
四更
一点:○○○○●、○○○○●。
诸寮点灯。
戛鼓磉。收时,大疏七下。
都寺诸堂烧香,入堂,龛前烧香,归位坐禅。
○○○○●。《南禅规》云:“戛鼓磉毕,复打四更一点者一遍。”
●●●●□,●●●●□,●●●●□。
鸣火铃。警火也。点局行者掌之。
众僧入僧堂坐禅。
〈大坐参〉云:“次早三下板鸣,众起,圣僧侍者牵堂内手巾辘轳,惊酣眠者起洗面,众归堂。”
二点:○○○○●●、○○○○●●、○○○○●●。
●●●●□□、●●●●□□、●●●●□□。
前堂首座入堂,住持随后入堂。〈大坐参〉云:“首座入烧香、巡堂,次住持入烧香、巡堂。”
三点:○○○○●●●、○○○○●●●、○○○○●●●。
●●●●□□□、●●●●□□□、●●●●□□□。
住持于二点、三点前后,随意入堂。《南禅规式》云:“住持入堂,龛前烧香,巡堂,归位。”
四点:○○○○●●●●、○○○○●●●●、○○○○●●●●。
●●●●□□□□、●●●●□□□□、●●●●□□□□。
五点:○○○○●●●●●、○○○○●●●●●、○○○○●●●●●。
●●●●□□□□□、●●●●□□□□□、●●●●□□□□□。
《南禅规》见初更五点。住持出堂,次首座出堂,大众随意。〈大坐参〉云:“四鼓鸣,住持出。”
五更
一点:○○○○○●、○○○○○●、○○○○○●。
●●●●●□、●●●●●□、●●●●●□。
二点:○○○○○●●、○○○○○●●、○○○○○●●。
●●●●●□□、●●●●●□□、●●●●●□□。
三点:○○○○○●●●、○○○○○●●●。
戛鼓磉。
○○○○○●●●。《南禅规》云:“戛鼓磉,复打五更三点者一遍。”
●●●●●□□□、●●●●●□□□、●●●●●□□□。
大钟三通。每一通三十六下,初十八缓,后十八敛,如是三通,合一百八下,然后鸣开静。〈大坐参〉云:“钟鸣,首座出。”
《南禅规式》云:“五更四点、五点不打鼓,板鸣,大钟配之。”忠曰:“约大钟一通半到四点,复一通半到五点。”
《禅苑清规?警众》云:“五更鸣大钟者,警睡眠也。”
戛鼓磉。次晓鼓三通。兼板同击。击法见〈晓鼓〉处。
宋洪迈《俗事考》云:“《汉书》:‘斥候士百余人,五分夜,击刁斗自守。’师古曰:夜有五更,故分而持之。《唐六典》:‘太史门典钟,二百八十人掌钟漏。’故诗云:‘促漏遥钟动静闻。’其漏五五相递,凡二十五,故李郢诗云:‘二十五声秋点长。’韩退之诗:‘鸡三号,更五点。’宋宫而及州县更漏,皆去五更后二点,又并初更去其二点,首尾止二十一点,至今仍之,故曰:‘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陈履常诗:残点连声杀五更。汪元量诗:‘乱点传筹杀六更。’今报更,冬冬鼓将尽,则云板连敲,谓之杀更。卫公兵法曰:鼓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角吹十二声为一叠,鼓止角动也。司马法曰:昏鼓四通为大??,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三通为发饷,今早晚各止三通也。其钟声则一百八撞,以应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数。”
《杨升庵外集》云:“夜漏,五五相递为二十五,唐李郢诗‘二十五声秋点长’、韩退之诗‘鸡三号,更五点’是也。至宋世国祚长短谶,有寒在五更头之忌,宫掖及州县更漏,皆去五更后二点,又并初更去其二以配之,首尾止二十一点,非古也,至今不改焉。”
《品字笺》云:“宋时有寒在五更头之谶,始绝去五更之后二点,因而又去初更之前二点以配之,嗣后相沿。初更以三点起,五更以三点终,世遂有‘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之说。”
《瑯邪代醉编》云:“宋祖匡胤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严鼓鸣钟,殊不省庚与更同音也。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宋亡,而希夷五更头之数信矣。到元朝延祐七年庚申,而至正帝顺帝生,帝乃宋少帝赵显南宋孝恭子,我大明兵入燕都,遁去。当时人只呼庚申帝,刘尚宾庚申帝大事记是也,后方号顺帝云。由是观之,则宋祖命转六更数亦不爽。”
谢肇浙《文海披沙》云:“入夜,每更五点,递为二十五点,李郢诗‘二十五声秋点长’是也。今禁漏首尾二更去二点者,盖昏钟、禁鼓一动,即禁人行。初更二点夜未深,后二点天将曙,皆不宜禁者,故以三点为起止耳。今人不知,以为起于宋太祖因五更头之谶遂去之,不知宋太祖因此谶令宫中皆转六更,然后鸣钟,又何尝禁初更耶?”
《代醉编》云:“《蟫精隽》云:宋内五更绝,梆鼓遍作,谓之虾蟆更。其时禁开而百官入,所谓六更也。 如方外之攒点,即今之发擂耳。”《七修类纂》。
杨诚斋《江东集》诗:“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归来打六更。”自注云:“予庚戌考试,殿庐夜漏,杀五更之后,复打一更,问鸡人,云:‘宫漏有六更。’”
忠曰:“余观日本禅林二十五点图数本,皆未得初更后更省点来由。或曰五更四点、五点则混开静声,故闻之不分明,可笑!又除前后二点之义,至谢肇浙初得其理焉。又如中华初更省第一点第二点,此方但去第二点。又有以钟十八下为一通者,并非也。”
又旧说曰:“昔慈照相公命京师五山令击二十五点,而今已废焉。但今略法:‘初更如常式,二更唯一点而止,及三更,相接击四更、五更,不管时辰。次相接鸣钟九十下,遗十八下,及开静鸣之,总一百八下也。止此’忠谓《敕修清规?大坐参》云:‘钟绝,开静板鸣。止此’然则非钟与开静板同时鸣可知之。”
因录天竺城门开闭。《杂阿含经》云:“王家常法,待远使命来往,至初夜尽,城门乃闭。中夜已尽,辄复开门,欲令行人早得往来。”
五更义。《颜氏家训》云:“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西都赋亦云:卫以严更之署。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至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