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波罗密
智者大师在金陵八年间(569~575),除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外,最注重指导在南方未曾受到重视之实践修习止观,故大师之前期思想,可代表之著作,当推‘大智度论’中有关禅法部门,及印度传来所有坐禅实践法,搜集组织而成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略云‘禅门修证’或云‘渐次止观法门’。由其弟子法慎大师记成三十卷,再经灌顶大师删定为十卷流通现存本(大正四六·475)。本书之特色,是将禅门实践法,由浅入深次第而加以精密组织,在禅观发达史上,确是划时代之重要文献,更还可说是禅学集大成,凡有心于禅学研究,诚属不可缺少的宝典。
本书组织,与台宗基本圣典三大部之一‘摩诃止观’同分为十大章,即:
第一章:修禅波罗密大意,是针对行者虽然发心修习禅定,但对尚未得其要领及十种非法纠正,并为显示正修必需条件,即:1.明发菩提心相。2.阐明修习禅定途径,即行者虽发菩提心,必以菩萨心观照中道正观,明诸法实相,能怜愍一切众生,而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才能成就佛道。
第二章:释禅波罗密名,即1.简别共不共。2.翻译。3.料简。
1.简别:因为“禅”是凡夫、外道、二乘、菩萨共修之通名,而波罗密却是限于菩萨与诸佛之不共修法。
2.禅梵语“禅那”译为“思惟修”“定”“功德丛林”。波罗密多,简称“波罗密”译为“到彼岸”“事究竟”“度无极”等,且各具通别两种解释。
3.料简:针对“背舍”“一切处”等,都不能称为波罗密,唯禅才能称为波罗密,因“禅”最大,俨如国王具统摄义,即所有实践法之内行功德,尽摄持在禅之中,称为禅波罗密。
第三章:明禅波罗密门:即针对寻名究体作用。分为1.标禅门,2.解释,3.料简。且将禅门再分为色门、心门。关于色门,即以不净观及阿那波那略称“安般”译为“入出息”,即属数息法。至于第二解释,是开色别立心门,以“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更分为通别解释。
第四章:辨禅波罗密铨次:即明修禅波罗密次第,分为:
1.有漏禅:是修数息观入欲界定,再以四禅入色界定,四无量心入四空定(无色界定)。
2.亦有漏亦无漏:是针对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3.无漏禅:是针对观炼薰修之实践次第,专以声闻、缘觉、菩萨慧行为旨归。
第五章:简禅波罗密法心:是明诸禅法与心。
1.辨法,再分有漏法、无漏法、亦有漏亦无漏法、非有漏非无漏法四种。
2.明心亦分为漏心、无漏心、亦有漏亦无漏心、非有漏非无漏心四种。所谓“法华三昧”“般舟三昧”“首楞严”等百八三昧,都被摄持于非有漏非无漏禅法中。
第六章:分别禅波罗密前方便:即实践观準备,详述于本书之第二、三、四卷,分为外方便、内方便,对于外方便,即举二十五种方便法(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行、行五法),是实践门必具条件,凡是初修行者,可谓是最基本之门径。至于内方便:
1.明止门:再分为①系缘止(随缘止),②制心止(入定止),③体真止(真性止)三种法。
2.明验善恶根性:分为外善、内善。外善更分布施、持戒、孝养父母师长、信敬三宝、读诵听学。内善分为阿那波那门(数息)、不净观门、慈心门、因缘门、念佛门。至于恶根性,即举出:觉观、贪欲、嗔恚、愚癡、恶业等不善业法,对之以五门禅为救治法。
3.明安心法:即随便宜、随对治成就、随乐欲、随次第、随第一义等。
4.明治病患:以气息治病、假想治病、咒术治病、用心主境治病、观析治病。
5.明觉魔事:示明魔种类,即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天子魔等四种,并详述破魔方法。
第七章释禅波罗密修证分为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