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
读音:[ai4 li3 ke4 sen1]
Erik Hom-burger Erikson,一九○二年~一九九四年。继承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一八五六年~一九三九年)的精神分析学派,二十世纪具代表性的自我心理学家。既是佛洛依德思想的支持者,同时由于阐扬独特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而将精神分析推到一个新水平。其理论不只是在精神分析及心理学的领域,亦对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普遍带来甚大的影响。一九○二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双亲皆是犹太裔丹麦人。出生后不久,父亲亡故。母亲改嫁医师洪布尔卡,他成为其养子。青少年时代,就读卡斯鲁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及大学预科(Gymnasium),但未进入大学,而在法兰克福的绘画学校求学,二十五岁时,在维也纳的一所小型美国学校担任美术教师。显然做为画家也颇具才能。此一时期,在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安娜?佛洛依德(Anna Freud,一八九五年~一九八二年)等人的精神分析训练。其后,与美国籍的艺术家莎森(Joan M. Serson)结婚。一九三三年赴美。一九三六年至三九年间,在耶鲁大学的人际关系研究所及医学院工作。此一期间,与梅奇尔(H. S. Mekeel)一同前去印第安部落指定保留区,从事有关养育态度与人格形成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其后,长达十余年,主要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从事研究活动。一九五○年出版(Childhood Society),将人格的“渐进发展”(epigenetic development)理论公诸于世。渐进(epigenetic)一词,含有个体出生后逐渐成长的意味。一九五一年以后,在麻萨诸塞州的奥斯汀?利古斯中心担任研究员,相当活跃。从一九六一年起,在哈佛大学担任人格发展讲座的教授。这是给予并未拥有所谓正式学历,然而却兼具真正实力与谦虚美德的艾里克森的一项实至名归的殊荣。艾里克森的代表作,除了前述的之外,尚有(Identity:youth and crisis)、传记研究的(youngman Luther)、(Gandhi,s truth)。艾里克森在前述的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提倡独特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依照生物、心理、社会事象的一种成长过程,此一过程又是循着蜿蜒崎岖的路线,由一个阶段往另一个阶段,有规则性的进行。而且认为,在各个阶段里,各自有其发展的课题,亦即不断地去克服心理社会的危机是个重要的课题。八个阶段中,前面的四个阶段,在本质上是将佛洛依德的发展理论重新予以公式化,而作阐论。例如第一阶段的婴儿期,是形成一切发展基础的时期。此一阶段,是“基本信赖感对不信任感”的时期。新生儿的发展课题,在于透过授乳活动所表征的与母亲口唇接触或互动关系,以获得个人在人格成长上所需的“基本信赖感”。与此呈对比的,身体上、心理上的经验不足或不满足,亦即未投注充分的爱情时,对于婴儿将会产生所谓获得不信任感的危机。对新生儿的发展最重要的,不在于口唇接触的长短或授乳活动的量,主要仍在于与母亲的互动关系,亦即与人接触的质。在身体上、心理上经由高质量的接触,婴儿就会产生期待感,而获得希望。其次在第二阶段的幼儿前期,是以“自律性对羞耻、疑惑”为主题。例如进行如厕训练时,孩子是听从大人的指令,亦即被要求必须适当控制排泄,幼儿就在此一过程中培育出自律性。逐渐建立自己是所谓自律性存在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控制力,实际体会到自己的意志。但在另一方面,当幼儿触及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时,大人如果采取严厉的态度,则在孩子的心理上有可能培育出疑惑或羞耻心的危险性。为了克服此种危机,父母有时必须采取坚决的态度,同时在其它场合,要用心保护孩子,乐于允许其自由,让他培养出耐力和自信,这点很重要。在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接着是划分为“积极性对罪恶感”(第三阶段:幼儿后期)、“勤勉性对自卑感”(第四阶段:儿童期)、“认同感对认同感的扩散”(第五阶段: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第六阶段:成人前期)、“世代性对停滞性”(第七阶段:成人期)、“和谐性对绝望”(第八阶段:老年期),以此种方式,说明各个阶段的发展课题与危机,并阐述独创的发展理论。其中,在相当于青年期的第五阶段,是以众人熟知的“认同感”(identity)的概念为主轴,阐述他独特的理论。“自我认同感”(ego identity)就是今天所谓的自我证明或自我存在感,意味“自己就是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一种对自己有确信的概念。思春期及青年期的主题,是要在所谓“自己是谁”、“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自己能做什么”等等的疑问中,去找出答案。在此一过程当中,获得自己就是自己的此种感觉以及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自我,也就是在建立认同感。相对的,回避人生的挫折或自己的抉择,陷入所谓伴随而来的“自我迷失感”、“失落感”的状况,欠缺自我和谐感的状态,就称为认同感的扩散或混乱。青年期是与此种危机不时处在比邻而居的状态。艾里克森所称认同感的概念,基本上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自己的根源有关。做为一个人,是要掌握住从出生到现在的时光,肯定曾经走过那段路程的自我,而展望未来。如此在时间的层面中,能够使自己的心路历程保持一贯,便称为“一贯性”。第二个层面是在朋友关系中的自我定位。认同感是带有所谓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人支配,或反过来,不愿受人支配,而与他人之间能够维持对等关系的自我认同感之意。第三个层面是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定位。具体而言,正如所谓“我是护士”、“我是银行员”般,在职业的关系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如上所述,在内心世界或与朋友、社会的关系中,如何保持和谐,在建立认同感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艾里克森又将青年在此种逐步建立认同感的摸索时期,亦即过渡时期称为“缓沖期”(moratorium)。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