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相宗
读音:[fa3 xiang4 zong1]
中国唐代,玄奘所传印度护法(Dharmapala,五三○年~五六一年)系列的有相唯识派思想,其弟子慈恩大师基,将先行的地论宗及视为无相唯识派的真谛(Paramartha,四九九年~五六九年)所传摄论宗的差异,予以厘清而建立的学派。中国十三宗之一。法相是谓诸法(一切的事物、事象)所具备的真实相貌,依判别万法的相性,故谓法相宗。又主张所谓一切的事物、事象(万法)皆是心本体的识起变化而假现者,唯有识是实有的唯识思想,故亦称唯识宗。另有中道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护法宗等之名。基着有、等书,将一切的事物、事象以五位百法而作分类,阐扬缜密的理论。法相宗在唐太宗、高宗的庇护下,盛极一时,但不久,受到法相宗的新来唯识说所触发而孕生,且由法藏集其大成的华严宗,得则天武后(武则天)支持而兴隆,又有禅宗及念佛相继崛起,因而式微。法相宗亦传入朝鲜半岛,在新罗是盛行华严宗,而于法相宗亦有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乘思想倾向,与倡说五性各别的法相宗正统颇有一别苗头的味道。日本是经历数次传入。最初是在六五三年,道昭渡唐,从玄奘修学,归国后,以飞鸟的元兴寺为中心而弘传,亦传予法隆寺的道贺、药师寺的行基等人。随着迁都于奈良的平城京,其右京又兴建一座元兴寺,因而法相宗亦迁往此地。此元兴寺的派别称为元愿兴寺传、南寺传、飞鸟传,不久被兴福寺所吸收。七一七年入唐的玄昉,归国后,住在兴福寺,重振法相宗成为南都六宗之雄。此派别被称为兴福寺传、北寺传或三笠传。于此派别中,有秋筱寺的善珠等人,就甚多论书撰着注释书,使法相宗得以维持不坠。日本的法相宗主要是传承玄奘所传护法系列的有相唯识教义,亦兼学与其对立的摄论宗的教义、新罗法相宗的教义。依据五性各别的教义而主张三乘真实,致与南都六宗中,主张一乘真实的三论宗之间,发生论争。又由传教大师最澄传扬天台宗,最澄与兴福寺出身、住在会津的德一之间亦起论争。还有善珠亦与最澄及真言宗的开祖?弘法大师空海发生论争。更有元兴寺的护命,极力反对最澄祈愿建立的大乘戒坛。到了平安时代,由于天台、真言两宗兴起,教势逐渐衰微,两宗的论争、对立,其后延续颇长一段时期,在应和的宗论上,是由天台宗的良源与仲算举行问答。鎌仓时代,出现笠置寺的贞庆(解脱上人)、良遍等人,而一度重振威势。贞庆批判唱念阿弥陀佛,力倡弥勒信仰。良遍受到天台、真言、华严、临济禅、法然专修念佛等的影响,一方面依据法相宗本来的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三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的三无性),又采用理佛性、行佛性的区分,承认万人成佛、瞬间成佛,甚至提倡众生本来即已成佛的主张。但其衰势却一发不可挡。另一方面,其缜密的哲学思想却成为佛教的基础教理而传承下来,至江户时代更由他宗出现唯识的学者。现在隶属于法相宗的寺院,概有:兴福寺、药师寺、清水寺等。法隆寺曾经是法相宗的大本山,现在则成为独立门户的圣德宗。教义是依据及、等的六经十一论。五位百法。将一切的事物、事象大别为五者,再分类为百法。即:心王(八识)、心所(五十一法)、色法(十一法)、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法)及无为法(六法)。心王是谓识的实体,心所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的所变,心不相应行法是色心的分位,无为法是识的实性。亦即,心王八识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其根本为阿赖耶识。八识。将五位的心法分为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以及末那识、阿赖耶识的二识,而为八识。认为诸法皆是阿赖耶识的反映,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一切的事物、事象(诸法)。不同于摄论宗及华严宗、天台宗建立阿摩罗识为第九识,而以第八识转识得智,成为大圆镜智时称之为阿摩罗识。阿赖耶识缘起(赖耶缘起)。从阿赖耶识出现诸法,称阿赖耶识缘起、赖耶缘起;而于万法中,又有自无始以来藏于阿赖耶识自体之中的万法种子,即本有种子,及诸法转变时,前七识于阿赖耶识自体残留熏染的新熏种子,谓此二种子合而起一现行。又谓于阿赖耶识中,俱有一切有漏妄染法与无漏真净法的种子,遇缘而染法熏习成迷妄,净法熏习成悟。三性?三无性。又从所谓一切事物、事象(万法)是心本体的识起变化而假现者,唯有识为实有的唯识立场,就万法的面貌而说三性、三无性。五重唯识观。在实践上,是建立五重唯识观。以三性为境,分别悟之真如与迷之妄心,而悟诸法唯识,即是法相宗的观行(瞑想修行);将诸经的观行分类为五重,谓可依次归着于真正的唯识。五位。将修行的阶段分为五种,即为获得佛最高悟觉而累积智能与福运的资粮位;为体得唯识而更尽力的加行位;主客对立消除才得触及真如的通达位;触及真如,一再发挥无分别智,消除烦恼,使心保持清净的修习位;心完全保持清净的佛位,即究竟位。转识得智。改革充斥着误谬的日常认识作用,培养真实洞见事物的能力,亦即必须习得智能,谓凡夫至佛果时,则可转八识而成四智。亦即,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四智圆满,而得妙果。五性各别。关于众生的机根,是依第二卷(大正第十六卷第五九七页)及第一卷(同第三十一卷第八页)等,于众生的本性建立五种的区别,提倡其依佛道修行所到达的境地亦有不同的五性各别说。根据此说,而对讲说一切众生皆可平等成佛的一乘说提出批判,倡立三乘真实、一乘方便。此说已于中国遭到天台大师智顗,于日本为传教大师最澄所驳斥。有关五性,概如上表。三时教。于教判上,是根据第二卷(大正第十六卷第六九三页)建立初时有相教(有教)、第二时无相教(空教)、第三时中道教的三时教。日莲大圣人于有云:“此法相宗虽是大乘,称五性各别,是佛教中之大祸胎,罪逾外道之邪法,乃恶法也。月氏、震旦、日本三国均所不容,由传教大师之手,日本国终得止其邪法”(第一一六四页),指出不解弹呵二乘的方等部之说,而立五性各别,正是法相宗的谬误所在。又说:“一念三千始于十界互具。法相与三论,立八界而不知十界,更无论于互具矣”(第二○七页),斥责倡立五性各别说,不承认一切众生具备佛界的法相宗。更评断为:“谤实许权者,法相宗也”(第一五二九页),判定:“法相宗逆路宗”(第七二○页)。御书开目抄(第二一六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