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印度医学
读音:[gu3 yin4 du4 yi1 xue2]
印度人给自己的医学赋予阿优吠陀(ayur-veda)的名称,阿优是指生命、寿命之意,吠陀是知识之意。虽冠以吠陀之名,但与等的吠陀圣典并无直接关系。印度的医学史可划分两大时期,即公元前约八○○年为止的“前吠陀期”,及其以后至一○○○年左右的“后吠陀期”(婆罗门时期)。从哈拉帕(Harappa)等的印度河文明遗迹,已有公众浴池及下水道的设施可知,早在吠陀以前,印度就有很高的医疗、卫生意识。前吠陀期的医学,可从、、、的四吠陀圣典中,窥知一二。在后吠陀期(婆罗门时期),医师是属于第三种姓,亦即低于僧侣及武士的阶级,医师的教育采师徒相传,就任医师时须举行类似“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严肃宣誓仪式。此一时期的古籍有(Charaka)、(Susruta)、(Vagbhata)等,颇为知名,上述的印度古典医学据推断应是完成于公元前七○○年至二○○年间。前吠陀期的医学关于吠陀时期的医学知识,亦可在四种的吠陀中,从与的二种吠陀取得,但的记载较多。不过,其中记述的医学是以咒术、经验主义要素与合理主义要素搀合而成。后吠陀期的医学后吠陀期的医学也带有颇多超自然的信仰。除“体液病理说”(主张一切疾病的根源是肇因于体液及身体构成要素的过少或过多,而出现疾病的观点)外,尚载有“业”的病理。至于释尊时代的原始佛教里,可以发现颇多近似印度医学形成期的思想,一般认为这是佛教对医学造成甚大的影响,抑或是源自相同的思想潮流。二大派别古印度医学又有两大派别,其一是在印度西北部发展的流派,其二是以具拿勒斯(Benares)为中心而发达的流派。前者整理出医书,后者完成医书。相对于前者是施行药物等的内科治疗法,后者则是大力劝导外科手术。诊断法、治疗法、药物及卫生学其诊断法至为详细,从病因的身体构成成分的平衡状态失调及恢复其平衡的复原状态、身心安定状态、寿命、治疗场所与病人关系,至年龄与病人情况、药物质量等,皆要求须详加询问、检查后,才可做出诊断。当时的医师具有相当广泛的临床知识,对于肺结核造成的喀血、糖尿病所引起皮肤及皮下的化脓性炎癥、肝脏引起的腹部积水等,皆颇有所知。另一方面,外科手术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此由其针对结石及白内障等,采用为数颇多的器具、绷带,并施行补缀术的记载亦可窥知。而古印度人似乎亦颇致力于卫生与预防医学,古文献亦记述有疾病流行时禁饮生水、吃不洁蔬果一事。古印度医学还开发出相当广泛、且种类颇多的药物。更在中载有:“下药不可强过患者或疾病”的用药须知,值得注目。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