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坛
读音:[jie4 tan2]
举行授戒仪式的场所,亦称戒场。谓归依佛法者,誓愿受持既定戒律的坛场。场内有土、石砌成的坛,故称戒坛,但并不一定要筑坛。戒坛的建立,以第三卷所云:“佛令于祇园外院东南建立四分律。戒坛从地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帝释又加覆釜,以覆舍利,大梵王以无价宝珠,置覆釜上。是为五重,表五分法身”(大正第四十九卷第一五六页)为最早。印度的戒坛,小者约可容纳二十人,大者如北印度乌仗那国的戒坛,据说纵横有二百余步。中国是在二五○年,即曹魏第三代的齐王嘉平二年,由天竺僧、昙柯迦罗三藏(中国四分律宗的第一祖)传入律仪,并与昙谛二人在洛阳白马寺建立大僧羯磨法,一般认为此是戒律之始,但并未建立戒坛。四三四年,即刘宋第三代的文帝元嘉十一年,罽宾国的沙门、求那跋摩在建康(今之南京)的南林寺建立戒坛,为僧尼授戒,据称此为中国最早的戒坛。又据下卷(同第五十四卷第二五○页),在七六五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曾于大兴善寺建立方等戒坛,并发敕令予都城的僧尼,设置临坛大德各十人。此为大乘佛教戒坛之始,其后,在唐、宋时代,曾建立数十处的戒坛。于大乘佛教的戒坛,在实行的形式上虽属小乘,却与小乘佛教不同,与受戒者的机缘无关,是为使众生起大菩提心而领纳,所以任何人皆可受戒。戒坛上置释尊佛像,在其前举行授戒。日本是在七五四年(天平胜宝六年),依圣武天皇敕令,于大和国(今之奈良县)的东大寺建立戒坛,由唐朝来日的鑒真和尚授菩萨戒为最早。七六一年(天平宝字五年),又在下野国(木县)药师寺、筑紫国(福冈县)观世音寺建立戒坛。皆为小乘戒。平安初期,传教大师最澄着,主张大乘戒,但遭南都的反对,尚未能实现,即于八二二年(弘仁十三年)亡殁。灭后七日得敕许,翌年于比叡山延历寺建立法华一乘的圆顿戒坛,此年四月,初次举行授戒。以上有关日本建立戒坛的特征,是东大寺、唐招提寺、延历寺的戒坛皆依敕命而建立。比叡山的戒坛,虽说是法华一乘的圆顿戒坛,但与日莲大圣人的文底独一本门的佛法相对,仍是迹门而已。正如所云:“叡山圆顿戒又为慈觉谤法所曲,彼圆顿戒既亦是迹门大戒,不合今时之机”(第三八五页),既遭慈觉的谤法所歪曲,而且是迹门之戒,所以入于末法,已是无益。末法的戒坛,不同于小乘、大乘、迹门的过去戒坛,在各个的行为上,是为止恶作善,而授与二百五十戒、十重禁戒等。如所述:“此五字之内,岂未纳万戒之功德耶?但此具足妙戒一度持后,虽行者欲破而不能破,故名金刚宝器戒”(第一三三七页),信受南无妙法莲华经之处,纳有一切戒的功德,故受持御本尊是唯一的戒,而供奉有应信受的御本尊处即为戒坛。亦即,本门本尊所住之处就是本门戒坛。御书三大秘法抄(第一○六二页)
更多:https://www.chaxunjiao.com/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